《乐府杂录》论”歌”中’氤氲”状态

《乐府杂录》论”歌”中’氤氲”状态

ID:21146134

大小:71.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19

《乐府杂录》论”歌”中’氤氲”状态_第1页
《乐府杂录》论”歌”中’氤氲”状态_第2页
《乐府杂录》论”歌”中’氤氲”状态_第3页
《乐府杂录》论”歌”中’氤氲”状态_第4页
《乐府杂录》论”歌”中’氤氲”状态_第5页
资源描述:

《《乐府杂录》论”歌”中’氤氲”状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乐府杂录》论“歌”中的“氤氲”状态魏新民(湛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广东湛江524048)摘要:唐代段安杰在《乐府杂录》关于歌唱技巧的论述中,提到“氤氲”一词,但未详细解释。笔者经过研究初步认为:“氤氲”是在唐代道教空前繁荣的社会文化氛围中,受唐代兴起的道教内丹术的影响,借鉴了气功调节气息的技巧,并用道教术语描述运气时的感觉。歌唱的氤氲状态是歌唱者的一种心理意象、也是一种心理能量,是运用心息相依运气发声时的内觉体验。“遏云响谷”之妙音,就是掌握了氤氲状态而获得的。关键词:《乐府杂录》,氤氲状态,意象状态,心理能量,心息相依,内觉体验。一、歌唱的“氤氲”状态是段安杰留下的谜团《乐府杂录》是一本唐代

2、音乐见闻的杂录,也是唐代极其重要的一部音乐论著。为唐昭宗国子司业段安节所撰,成书于唐末乾宁元年。该书对研究唐开元、天宝以后,特别是晚唐宫廷音乐及俗乐有较高参考价值。内容涉及对开元以后音乐、歌舞、俳优、乐器等问题的考证,并记载了部分歌舞艺人的事迹,是研究唐代后期礼乐制度、音乐、舞蹈、戏曲发展轨迹的宝贵资料。在“唐时乐制,绝无传者”的情况下,该书被《唐书》、《文献通考》、《乐府诗集》多所采纳。足可见其在唐代音乐史中的重要地位。其中有关‘歌”的一节,对研究我国的声乐发展史,研究唐代歌唱艺术具有很高的价值。其中在论歌中有这样一段论述:“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至喉乃噫其词,即分抗坠之音,既

3、得其术,即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①在唐代重实践,轻理论的情况下,能有这样关于歌唱技巧的论述,实属不易。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也是唯一的关于歌唱技巧的资料,所以说是弥足珍贵。这段论述为我们提供了唐代歌唱艺术的最高审美定位“遏云响谷之妙”。达到这个水准的杰出歌唱家就是他在《乐府杂录》论歌中重点介绍的宫廷杰出歌手许合子。“开元中,内人(选人宜春院的最高级的女艺人,称之为“内人”)有许和子者,本吉州永新县乐家女也,开元末选入宫,即以永新名之,籍于宜春院。既美且慧,善歌,能变新声。韩娥、李延年殁后千馀载,旷无其人,至永新始继其能。遇高秋郎月,台殿清虚,喉啭一声,响传九陌。”②段安杰说许合子的声音“喉啭

4、一声,响传九陌”,具有“遏云响谷”之妙。还说先秦的歌唱家韩娥,汉代的歌唱家李延年死后千余年,再也没有出现特别优秀的歌唱家,直到许合子的出现才能达到具有“遏云响谷”的歌唱技巧。从这个评价足可看出许合子是代表唐代最高水准的歌唱家。那么“遏云响谷”的歌唱技巧是怎么得到的呢?段安杰说:“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至喉乃噫其词,即分抗坠之音,既得其术,即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是说“遏云响谷”之妙音的获得,气息为第一要素,因此,必先要调节好气息,气息调节的部位在脐间,运用的方法是“氤氲”。掌握这个技巧,即可获得“遏云响谷”之妙音。其他论述都好理解,唯独“氤氲”,段安杰没有详细解释,一直是个谜团。

5、后世的所有唱论在引用这段论述时只理解为歌唱必须重视气息以及丹田气的重要性,至于歌唱的“氤氲”指的是什么,还没有见到有人提及或详细解读。笔者带着这个问题在研读传统声乐文献的同时,查阅了其他学科与“氤氲”有关的的论述,得到了极其宝贵的启示,并在实践中进行了验证,对“氤氲”也有了初步的认识,遂把自己的观点提出来,恳求方家指正。二、用“氤氲”形容歌唱技巧是受唐代道教内丹术的影响而形成为什么段安杰用氤氲来形容歌唱的运气状态呢?在唐代,统治者对道教的扶持、尊崇,导致了朝野上下浓厚的崇道之风,下至庶民白姓、凡夫俗子,上至帝王将相,皇室家族,他们或出家入道,或舍宅为观,或遁入林泉,或养生修仙,无不对道教抱以

6、极大的热情。唐朝三百年间,道教居三教之首,定为国教。因此道教在唐代得到全面发展,官场几乎成了道场。文人士大夫祟道慕道,蔚然成风,出现空前繁荣的盛况。显然,处于这样的社会文化心理氛围中,思想开放、反应敏锐的唐代文人要想不受到道教思想的影响,那是很难想象的。如李白、白居易、卢照邻等就是笃信道教的文人。道教的空前繁荣也使道教音乐得到发展。道教音乐其主体为斋醮音乐。随后又出现道曲、道情等道教音乐样式。道曲始于唐,唐高宗曾令乐工制作道调,唐玄宗除自作道曲外,又诏道士、大臣广制道曲。对道曲《虚声词》唐玄宗也要亲自加以订正,并在宫内设道场,亲自教诸道士步虚声音乐。经明皇的改革,步虚达到新的高度,“《步虚》

7、闻一曲,浑欲到三清”(方干《夜听步虚》)。步虚从道观进入宫廷,又从宫廷流入贵族士大夫阶层,进而又返流至道观与民间,影响极其广泛。当时宫廷乐伎因种种原因入寺观修道也较普遍。唐代诗人杨巨源在《观妓人入道》里这样形容:“荀今歌钟北里亭,翠娥红粉敞云屏。舞衣施尽余香在,今日花前学诵经”;项斯《送宫人入道》:“将敲碧落新斋馨,却进昭阳旧赐筝。旦暮焚香绕坛上,步虚犹作按歌声”。《全唐诗》中有七首宫人入道为题材的诗作,王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