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文学研究述略

苏轼文学研究述略

ID:21390019

大小:69.5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10-21

苏轼文学研究述略_第1页
苏轼文学研究述略_第2页
苏轼文学研究述略_第3页
苏轼文学研究述略_第4页
苏轼文学研究述略_第5页
资源描述:

《苏轼文学研究述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苏轼文学研究述略内容提要 本文回顾了本世纪二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以来国内苏轼文学研究的进展。根据各个时期研究的主要特点,将其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五个阶段,并着重介绍了九十年代学者们运用新方法,从新的角度对苏轼人生观、文艺观及其诗、词、文赋等诸多方面进行研究的主要成果。关键词 苏轼 文学研究 研究进展*            *              *苏轼一直是现当代古典文学研究关注的焦点。据粗略统计,从本世纪二十年代到现在,国内各报刊发表的苏轼文学研究论文数量可以千计,涉及面相当广泛。在资料搜集、笺注、考辨、鉴赏、评论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绩。本文就其研究的主要情况分阶段简

2、述于下。一、本世纪二十年代——1949 这一时期沿袭了传统的研究方法,对苏轼诗词的风格、特色以及渊源等问题都有所涉及。如张尊五《东坡文学》(《国专月刊》1937年5月)详细评述了苏轼诗词的风格特色、渊源、流派及影响,其《东坡行实录》(《国专月刊》1937年4、5月)记述了苏轼的生平事迹,材料详实,体现了重材料、述评相结合的特色。赵宗湘《苏诗臆说》(《国专月刊》1936年12月)分析了苏轼的风格是“豪放奔肆,婉约清丽兼而有之”,认为“东坡受李杜之影响较深,韩刘之关系为浅,此外陶渊明韦苏州王右丞诸家,予东坡之助力亦大”。严恩纹《东坡诗渊源之商榷》(《文史杂志》1945年第1期)

3、认为苏诗渊源于韩愈、刘禹锡、李白、白居易、杜牧。张尊五《东坡文学》认为苏诗的来历以陶李及佛经(华严维摩圆觉之经)为最显著,并将苏轼与李白作比较。关于苏词的论文也颇多,一些研究者对苏词“短于情”、“不协音律”的观点表示了质疑,充分肯定了苏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梅诚《苏东坡词的研究》(《中日文化》1941年5月)认为论文学成就苏词的地位在诗文之上,不受“词为艳科”的约束。张尊五《东坡文学》认为苏词变婉约为正宗词风,开辟了词的新气象,并比较了柳永与苏轼词的风格特色,认为苏词为北派之祖。夏承焘《东坡乐府笺序》(《词学季刊》1935年10月)认为“其词横放桀出,尽覆花间旧规,以极情文之

4、变,则洵前人所未有,撷其粗迹,凡有数创”:“一、杜韩以言论为诗,苏轼推波以及词”;“二、好摭经典入词”;“三、化用前人诗文入词”;“四、词前详序”。论及苏轼散文的文章较少,陈起昌在《唐宋八大家文章论序》(《国专月刊》1935年7月)中论述三苏之文时说:“三苏长策士之文,而东坡兼于庄子。夫策士之文,游说之柄,务在快利以干时君,故三苏之文,尽奔腾纵放之能,而沉着浑厚,几乎或尽。然而笔力盘空,纵横畅达,则亦文章一体,不可废也。”虽然这一时期发表的论文较少,约50篇左右,却为当代学者继续深入进行苏轼文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二、1949——1966 建国后的一段时间,就苏轼作品的思想性展

5、开了一场讨论。黄昌前《对王季思先生的〈苏轼试论〉的几点意见》(《文学研究》1958年4期)认为:“苏轼在政治上反对王安石变法,向旧党呈书献策,这种态度是反动的”,肯定了苏轼的一部分作品,但又认为“在他的作品里看到更多的是咏花、饮酒、闲游之作,听到的多是对人生的感慨和没落的哀鸣”,与人民距离很大。马茂元《评〈苏轼词选〉》(1959年11月15日《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第287期)认为,评价历史人物,首先要从政治着眼,“苏轼反对变法主要是一个认识不足的问题”。他之所以向‘新法’挥拳,则仍然是从同情人民出发”,并指出“作为一个文学家苏轼来说,我们不能孤立地、抽象地谈他的艺术成就,而

6、是应该把他放在文学发展历史特定的条件来考察其有无进步的作用”,“苏轼的人生态度除了虚无色彩而外,还有积极乐观的一面,不容忽视”。复旦大学中文系1955级中国文学批评史宋元小组《关于苏轼的文学理论批评》认为:“他(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他的诗、词、散文的创作都达到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最高的成就。但他的世界观中存在较复杂的矛盾。在政治上,他一定程度同情人民痛苦,有改革弊政的要求,但又反对王安石比较激进的新法。他的基本思想属于儒家,又出入佛老。他有儒家关心现实、积极入世的一面,但也有中庸调和的保守观点。他借助于佛老思想使自己观察问题比较开朗通达,却又带有严重的消极虚无主义倾

7、向”,“这些观点在他思想中相互冲突着,又相互渗透、制约、影响着”。廖仲安、高怀玉《论变法与苏轼作品评价的关系》将苏轼对变法的态度分为三期:(一)宋仁宗嘉yòu@①时期主张改革,但比范仲淹庆历新政的主张保守;(二)宋神宗熙宁时期反对变法;(三)宋神宗元丰—宋哲宗元yòu@①时,要求废除青苗法后又反对废除免役法,不能改变他充当旧党顽固派助手的立场实质。苏轼的政治观点基本是顽固、保守的,但又是矛盾的。马赫《略论苏轼的诗》(《文学遗产》1957年增刊5辑)认为,苏轼从小受到了正统儒家思想影响,“使他产生了对于封建秩序和儒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