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英译中“归化法”与“异化法”译本共存的必要性

中医英译中“归化法”与“异化法”译本共存的必要性

ID:21584759

大小:5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3

中医英译中“归化法”与“异化法”译本共存的必要性_第1页
中医英译中“归化法”与“异化法”译本共存的必要性_第2页
中医英译中“归化法”与“异化法”译本共存的必要性_第3页
中医英译中“归化法”与“异化法”译本共存的必要性_第4页
中医英译中“归化法”与“异化法”译本共存的必要性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英译中“归化法”与“异化法”译本共存的必要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医英译中“归化法”与“异化法”译本共存的必要性  Keyedicine,traditionalChinese;domesticatingmethod;foreignizingmethod;translating;English要使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英语语言国家接受中医,就必须借助翻译这座沟通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的桥梁。孕育中医与西医这两朵人类智慧奇葩的文化背景、语言土壤不尽相同,这使得中医翻译工作难度非常巨大。在纵向研究及横向比较中医各个学科的翻译历史后,可发现针灸国际化推广较中医临床其他部分更为成功,其历史经验为解决现今中医翻译中存在的部分共性问题提供

2、了一个可借鉴的模式。本文对针灸国际化推广进程中的成功经验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据此对中医英译中“归化法”与“异化法”这两种翻译并存的必要性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1针灸腧穴名称翻译国际标准化的历史回顾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处处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神;西医以物理学、化学、现代生物学为基础,注重物质形态结构与功能的相互关系。两种医学之间的差异,使得西方医学界很难理解经络、腧穴这些在西医解剖学上物质构成不清楚、生理学上机能不明确的中医基本概念。这直接导致了针灸在早期东西方医学交流中难以得到西方主流医学界的承认。虽然相关学者做了种种形式的

3、大量介绍工作,如荷兰人布绍夫所著的《痛风论集》、法国人吉佛西斯所著的《灸术》,但是收效甚微。真正点燃了针灸向西方成功传播星星之火的是人类工业化大发展。工业化大发展带给了人类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对环境和健康的负面作用,迫使人们重新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对于已经厌倦过度工业化的许多西方人,回归自然更符合他们的意愿[1]。西方民众逐渐从多种途径接触到了针灸——这种来自东方的神秘医疗技术,一些患者在多次求助西医无效的基础上开始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尝试针灸治疗,由于针灸对很多西医治疗效果不理想的疾病疗效显著,治疗结果满足了患者看病的初衷;在治疗过程中又处处

4、贯穿着中医天人合一的思想,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符合了人们回归自然的意愿。这两方面的因素使得西方医学界不再刻意强调针灸与西医之间的种种冲突,而把针灸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医疗手段向本国医学界推广、向民众介绍。  以1971年7月《纽约时报》著名资深记者詹姆斯·雷斯顿(JamesReston)来华友好访问后在《纽约时报》发表了“北京之行”和“现在让我告诉你们我在北京的阑尾炎切除术”,引起美国民众对针灸的浓厚兴趣为契机拉开了世界性“针灸热”的序幕。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率团访华,参观了中国的“针刺麻醉”下的肺切除手术、颅脑肿瘤切除手术,代表团返美后纷纷宣传

5、“针刺麻醉”的神奇[2]。尤其是1973年哈佛大学医学教授组团到中国考察针灸和针刺麻醉术,并拍摄下了针刺麻醉的全过程,其后在美国电视台播放,引起轰动,结果在美国掀起一股针灸热潮[3],再一次引起美国民众兴趣及美国医务界对中国针灸医术的学习愿望。医患双方意愿形成的合力,迅速地推动着针灸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及临床运用。顺应针灸发展的潮流,世界卫生组织(edicine、“益火补土法”译为themethodforingthehearttostrengthenthespleen、《素问·五藏别论》中的“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

6、实而不能满也。”译为“Themonphysiologicalfunctionsofthefivezangorgansaretoproduceandstoreenergy;themonphysiologicalfunctionsofthesixfuorgansaretoreceive,transportandtransformwaterandfood.”而承担“归化法”翻译工作的专家可以以英语国家的专家为主,毕竟他们在文化上更贴近西方本土文化读者,知道读者的需要。“归化法”翻译后的译本易于使中医文化被西方本土文化读者接受,获得读者的身份认同。简单、易

7、懂的“归化法”译本,可以帮助西方读者了解中医,为孕育中医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英语国家的固有文化相容提供肥沃的文化土壤。  3“异化法”译本产生的必然性及翻译主体的确定读者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群体,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自身的接受能力随时代发展而发生变化,对待文化异质与异质文化的态度也不断地发生转变。随着不同文化的相互交融,对于过去那些被认为不可接受或难以接受的东西,人们现在更多地表现为宽容和认可的态度,并且它们逐渐成为已有文化的一部分。如:“功夫”gongfu、“磕头”kowtow已融入到西方文化中。这些不断变化的因素决定了翻译策略也该与时俱进。当“归化法”译本中

8、所含的异质文化渐渐融入到西方民众的固有文化中后,中医良好的临床疗效,会使得很多以英语为母语的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