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生死哲学的本体意蕴

庄子生死哲学的本体意蕴

ID:21587322

大小:5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3

庄子生死哲学的本体意蕴  _第1页
庄子生死哲学的本体意蕴  _第2页
庄子生死哲学的本体意蕴  _第3页
庄子生死哲学的本体意蕴  _第4页
庄子生死哲学的本体意蕴  _第5页
资源描述:

《庄子生死哲学的本体意蕴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庄子生死哲学的本体意蕴[摘要]庄子哲学实质上是一种生死哲学。在庄子的生死哲学中,庄子通过对生死问题的思考来揭示“道”的本质、作用以及世界万物的产生,生死问题是庄子哲学体系建构的基点。庄子生死哲学充分表达了庄子思想的本体关切:生死与世界的创生同步,生死与“道”有其内在的一致性,对生死的超越即是对“道”的认同。[关键词]庄子 生死哲学 道 本体关切在中国哲学中,对生死问题的注重莫过于庄子。庄子哲学实质上就是一种生死哲学。历来对庄子生死哲学的探讨皆局限在较浅层次的揭示和罗列上,充其量不过是把其归结为一种自然主义对生死的超越境界,很少去发掘作为生死哲学的深层

2、本体意蕴。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庄子的生死哲学只是浅表层次,庄子是通过对生死问题的思考来揭示“道”的本质、作用以及世界万物的产生,也就是说,生死问题是庄子哲学体系建构的基点。庄子生死哲学充分表达了庄子思想的本体关切:生死与世界的创生同步,生死与“道”有其内在的一致性,对生死的超越即是对“道”的认同。一、生死与世界的创生庄子在《应帝王》里描写了一个“浑沌之死”的故事: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庄子

3、·应帝王》,以下凡引《庄子》,只注篇名)帝倏帝忽为了给浑沌以人的七窍以报其恩德,结果反而导致了混沌的死亡,这个寓言有着深刻的涵义。它说明浑沌之死是因为“有”(七窍)的产生,“有”意味着宇宙浑沌虚无状态的终结。因此可以说,浑沌之死是世界产生的前提,浑沌不死将没有宇宙没有世界,浑沌即是“无”,七窍则是“有”,浑沌悲剧的诞生即是世界的诞生,即无中生有。浑沌之死意味着人的生存空间的确立,然而人的产生仅靠倏忽二帝人为凿窍是不行的,浑沌的悲剧就是人为的悲剧,人的生死只不过自然的造化而已。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4、《大宗师》)庄子认为,天地赋予我形体来使我有所寄托,赋予生命来使我疲劳,赋予暮年来使我享受清闲,赋予死亡来使我安息,所以以我生为乐事的必然以我死为乐事。既然生死、形体、劳佚、安息都是天地赋予我们的,所以生则乐生与死则乐死是我们的职责,是自然的造化,人的产生只是顺应自然的结果。故子来在“喘喘然将死”之时发出上述感慨后又说:今大冶铸金,金踊跃曰:“我且必为镆铘!”大冶必以为不祥之金。今一犯人之形而曰:“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为不祥之人。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大宗师》)造物者是铸造的工匠,人不过是他所铸造的物件而已,一切应

5、顺乎自然,否则便被视为“不祥之金”或“不祥之人”。造物者不仅创造了人,而且也创造了物。物的创生在天地人之后。庄子认为:不以生生死,不以死死生,死生有待邪,皆有所一体。有先天地生者物邪?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犹其有物也。犹其有物也,无已!(《知北游》)这是说,不要因为生,就把死的也生起来;不要因为死就连生的也死掉。死生并非是对立的,不是有生就不能有死,有死就不能有生的,而是有它们共同之处。有比天地还更早地产生的物体吗?物的产生不能在物之前,产生物的即非物。况且产生万物的非物(即道)它生化万物是无穷无尽的。为什么“道”能化生万物,创造人类与世界呢

6、?因为作为“道”的本身是不生不死的,“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大宗师》)。作为“道”,它又是: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大宗师》)一句话,“道”之所以能成为产生宇宙、生化万物、神鬼神帝的本体,是由于它的超越生死,以自己为本根,先天地而存在,即是客观存在的又超验神秘的根本性质所决定的。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庄子哲学里,世界、人类与物的产生过程实质上是浑沌之死到天地人物化生的过程,即由死到生的过程,也是由无(浑沌)到有的过程,其根源可以上溯到道的本体。由死而生、由无

7、到有的过程实质上就是道的历程,庄子进一步论证了道生万物、有生于无的合理性。万物出乎无有,有不能以有为有,必出乎无有,而无,有,一无有。(《庚桑楚》)万物出于无有,有自身是不能产生有的,一定得出于无有,有与无在无有中得到了统一,庄子最终还是把万有归结为“无”即“道”。值得注意的是,庄于对宇宙人类万物的产生的论述过程始终与生死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浑沌之死带来了世界的创生,借将死的子来道出人的产生是自然的造化,要求生则乐生、死则乐死,物的产生只是不生不死的道的作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庄子在对生死问题的思考与超越的基础上建构了自己的本体论,从而确立

8、了“道”的权威。二、生死与道的同一性《庄子》通篇谈生死,对人生的终极问题进行深刻的哲学运思。在庄子看来,生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