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词看宋代的民俗文化

从宋词看宋代的民俗文化

ID:21609516

大小:54.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3

从宋词看宋代的民俗文化_第1页
从宋词看宋代的民俗文化_第2页
从宋词看宋代的民俗文化_第3页
从宋词看宋代的民俗文化_第4页
从宋词看宋代的民俗文化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宋词看宋代的民俗文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宋词看宋代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的宋词早就对此予以大量的描写。宋代的词作家们,他们不仅在思想上重视“风俗移人”的教化作用,而且在生活中又注重“历九土而观风”,在创作上追求完美,因而,宋词在对民俗文化的阐释上显得丰富多彩,并为宏扬和保存宋代灿烂的民俗文化,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宋词;民俗;文化  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璀璨光华的一颗明珠,以其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并称“双绝”。王国维在《宋元戏剧史序》中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唐之诗,宋之词,元

2、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宋词的内容十分广泛,有的抒发豪情壮志,有的表述离情别绪,有的吟花咏月赞美大自然,有的描绘社会风物人情,还有的描绘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下面笔者就宋词对民俗文化的阐释做一下分析。  一、对“宜男俗信”民俗的描绘  自来追求子嗣为中国人人生之重大目标,“新妇宜男”即为祝颂多子之词。早在中国古代南北朝时期的北朝就有了有关宜男风俗的有关记载。例如,《北史·崔琰传》记载:“娄太后为博陵王纳妹为妃……婚夕,显祖举酒祝曰:‘新妇宜男,孝顺富贵。’”①历经隋唐,在宋代依然有宜男风俗的记载。例如,《东京梦华录·河

3、道》记载穿城(东京汴梁)河道之一的蔡河上,就有一座桥名唤“宜男桥”②。  “宜男俗信”在宋词中的描写记载更是是否普遍,并且“宜男”的意义各种各样。包括、词牌、世妆、舞蹈、求子等。  首先,在宋词中就有《宜男子》词牌,例如,陈梦协集词牌名的词作《渡江云》即有“梦兰蕙芳,种宜男草,丹风吟非晚”之句,“兰蕙芳”、“宜男草”、“丹凤吟”俱为词牌。  其次,“宜男”还是妇女的一种时世妆。例如,赵师侠《鹧鸪天·豫章大阅》:“玉带红花供奉班。里头新样总宜男。闹装鞍辔青骢马,帖体衣裳紫窄衫。云鬓重,黛眉弯。内家妆束冠江南。轻裘缓带风流帅,锦绣丛花拥骑远。” 

4、 再次,“宜男”是一种舞蹈。例如吴文英词《烛影摇红·元夕雨》云“人夜笙歌渐暖。彩旗翻、宜男舞遍”,表明舞蹈中还有“宜男舞”。  最后,“宜男”还是萱草的别名。例如,《诗经·卫风·伯兮》记载:“焉得谖草?言树之背。”传曰:“谖草令人善忘。背,北堂也。”笺云:“忧以生疾,恐将危身,欲忘之。”释文:“谖,本又作萱。”③北堂,古为母亲所居处,后因以萱堂为母亲或母亲居处的代称。三国时也有这方面的风俗,例如,曹魏时嵇康《养生沦》:“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④晋代也有,例如,唐代欧阳询《艺文类聚·鹿葱》引晋周处《风土记》云:“宜男,草也。高六七

5、尺,花如莲,宜怀妊妇人佩之,必生男。”又引曹植《宜男花颂》云:“草号宜男,既哗且贞。”⑤  在宋词中所反映的萱草风俗基本是继承了前人的。例如向子湮《鹧鸪天·寿太夫人》中的“葵花向日枝枝似,萱草忘忧日日长。门有庆,福无疆”;洪咨夔《西江月·寿章叔厚》中的“庭下宜男萱草,墙头结子榴花”;陈郁《绛都春》中的“东皇先报宜男,已生瑞草”;指的都是生子宜男、慈母忘忧之类的风俗  除此之外,宜男在宋代还有了与以往朝代不同的独特发展,这在宋词中也有体现。例如,唐于鹄《题美人》中的“胸前空带宜男草,嫁得萧朗爱远游”⑥,似乎带了一些宜男俗信的变化。这在宋词中就比

6、较突出了。欧阳修《于飞乐令》云:“怎空教、草解宜男。柔桑密、又过春蚕。正阴晴天气,更暝色相兼。幽期消息,曲房西、碎月筛帘。”他还有一首《桃源忆故人》云:“妒云恨雨腰支袅。眉黛不饮重扫。薄幸不来春老。羞带宜男草。”贺铸《薄幸》:“艳真多态。更的的,频回眄睐。便认得、琴心相许,与写宜男双带。”袁去华《清平乐》云:“行人江北江南。满庭萱草毵毵。且恁亡忧可矣,只他怎解宜男。”都显示“宜男草”业已成为爱情之花,所宜之男,已非子嗣之男,而是所欢之男。从上可见,宜男在宋代还已经有了所爱的男人的意思。例如,赵长卿《夜行船·咏美人》描绘的“手捻双纨,菱花重照,

7、带朵宜男草”,邓剡《八声甘州·寿胡存斋》描绘的“笑钗符、恰正带宜男,”在这里宜男就是这种风俗的反映。  二、对“摸石求子”民俗的描绘  各地五花八门的求子之俗,至今仍是中国民俗的一个有趣的组成部分。  在宋词以外的宋代文献中就有有关“摸石求子”民俗的记载。例如,宋庄绰《鸡肋编》卷上:“襄阳正月二十一日,谓之‘穿天节’,云交甫解佩之日。郡中移会汉水之滨,倾城自万山泛彩舟而下。妇女于滩中求小白石有孔可穿者,以色丝贯之,悬插于首,以为得子之祥。”⑦  在宋词中,这种风俗关于摸石求子的风俗也有很多的记载。例如,柳永《一寸金·小石调》:“井络天开,剑岭

8、云横控西夏。地胜异、锦里风流,蚕市繁华,簇簇歌台舞榭。雅俗多游赏,轻裘俊、靓妆艳冶。当春昼,摸石江边,浣花溪畔景如画。”柳永的这首词描绘了春日迟迟,蚕市寸节,游人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