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法灸法学(老师勾的考试重点)

刺法灸法学(老师勾的考试重点)

ID:21765809

大小:55.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4

刺法灸法学(老师勾的考试重点)_第1页
刺法灸法学(老师勾的考试重点)_第2页
刺法灸法学(老师勾的考试重点)_第3页
刺法灸法学(老师勾的考试重点)_第4页
刺法灸法学(老师勾的考试重点)_第5页
资源描述:

《刺法灸法学(老师勾的考试重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904打印社转载电话:13236659205作者:Zgl‘1、刺法灸法学,是研究针灸防治疾病的各种方法、操作技术及作用原理的一门学科。2、砭石是最早的针3、我国第一部灸疗专著《曹氏灸方》4、《针灸甲乙经》最早记载了化脓灸法5、葛洪最早使用隔物灸6、刺法在金元明时期鼎盛,灸法在明清鼎盛7、临近动脉的委中、箕门、气冲、曲泽、经渠、冲阳,以及乳中、脐中、小儿囟门不宜针刺8、表寒者可用温针、表热者应急出针里证宜深刺,里寒者可用补法、里热者应行泻法虚寒者少针,虚热者多针9、毫针的构成——针尖、针身、针根、

2、针柄、针尾10、临床常用的毫针规格是根据针身的直径和长度(长短和粗细)来确定的。号大针细,临床常用26~32号(0.45~0.32mm1~3寸(25~75mm)11、选择体位以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留针不疲劳为原则。主要是卧位和仰靠坐位。仰卧体位:前身部腧穴俯卧体位:后身部腧穴侧卧体位:侧身部腧穴仰靠坐位:头面、前颈、上胸和肩背、腿膝、足踝部腧穴俯伏坐位:顶枕、后项、肩背部腧穴侧伏坐位:顶颞、耳颊部腧穴12、针具、器械的消毒方法:a高压蒸汽灭菌法(最佳)b药物浸泡消毒法c煮沸消

3、毒法13、持针施行手法操作的手称为刺手,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的手称为押手刺手作用:掌握针具,实行手法操作,进针时运指力于针尖,而使针刺入皮肤,行针时便于捻转、提插和弹震刮搓以及出针时的手法操作等……压手作用:固定腧穴位置,夹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使针身有所依附,保持针身垂直,力达针尖以利于进针,减少刺痛和协助调解和控制针感14、持针姿势a、浅层腧穴短毫针操作——二指持针法——右手拇、示二指指腹夹持针柄,针身与拇指呈90度角b、深层组织毫针操作——多指持针法——右手拇、示、中、环指指腹执持针柄,小

4、指指尖抵于针旁皮肤,支持针身垂直。15、进针法(给穴位,会选择进针的方法)A单手进针法(用于较短的毫针)a插入法b捻入法B双手进针法a指切进针法(运用短针及要避开血管的腧穴,如曲池、尺泽)b舒张进针法(皮肤松弛部位的穴,如天枢、气海)c提捏进针法(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d针管进针法(进针不同,适用于儿童及惧针者)e夹持进针法(长针的进针)16、针刺的角度(概念)a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垂直刺入。(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b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左右倾斜刺入。(适用于肌肉浅薄处或内

5、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6904打印社转载电话:13236659205作者:Zglc平刺:即横刺、沿皮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左右或沿皮以更小的角度刺入。(适用于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如头部)17、针刺的方向——经脉循行方向、腧穴分布部位、病痛部位18、针刺的深度要考虑患者的体质、年龄、病情(阳证、新病浅刺,阴证、久病深刺)、部位。19、行针手法(包括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A、基本手法:(掌握基本要求)a提插法:使用提插法时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一三到五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

6、每分钟六十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的角度和方向。通常认为提插幅度达,频率快,刺激量就大;反之,刺激量就小。b捻转法:使用捻转法时,指力要均匀;角度要适当,一般应掌握在180度左右;不能单向捻转,否则针身易被肌纤维缠绕,引起局部疼痛和导致滞针而引起出针困难。一般认为捻转角度大,频率快,刺激量就大;反之则小。B、辅助手法a循法(顺着经脉循行路线,在腧穴上下轻柔地循按)b、弹法(留针时用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c、刮法(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拇指抵住针尾,食指指甲自下而上频频刮动针柄.

7、也可以拇、中指轻握针根,以食指自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d、摇法(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e、飞法(拇、食指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f、震颤法(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小幅度、快频率地捻转、提插,使针身轻微震颤)20、得气概念: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意义:有效性(针刺治疗疾病的疗效),基础性(施行补泻手法的基础),判断性(辨别机体的气血、阴阳、正邪等盛衰)得气的临床表现:主观感觉:a、患者:针刺

8、部位有酸胀、麻重等自觉反应,有时还会出现热、凉、痒、痛抽搐、蚁行等感觉,或呈现沿着一定的方向和部位传导、扩散的现象;b、医生: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c、客观表象:针刺局部红晕,肌肉突起、跳动,循经皮疹等影响得气的因素:患者:敏感强壮者反应强,迟钝虚弱者反应弱医者:取穴的准确度、操作的技能和熟练度环境因素:天气、温度等促使得气的方法:①留针候气②间歇运针(提插捻转)③催气法(刮动针柄、弹摇针柄、沿经循摄)21、针刺补泻:基本补泻(捻转补泻、提插补泻)其它补泻(疾徐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