孢粉型化石(疑源类)—早期生物演化的重要古生物证据

孢粉型化石(疑源类)—早期生物演化的重要古生物证据

ID:21782210

大小:4.54 MB

页数:38页

时间:2018-10-24

孢粉型化石(疑源类)—早期生物演化的重要古生物证据_第1页
孢粉型化石(疑源类)—早期生物演化的重要古生物证据_第2页
孢粉型化石(疑源类)—早期生物演化的重要古生物证据_第3页
孢粉型化石(疑源类)—早期生物演化的重要古生物证据_第4页
孢粉型化石(疑源类)—早期生物演化的重要古生物证据_第5页
资源描述:

《孢粉型化石(疑源类)—早期生物演化的重要古生物证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孢粉型化石(疑源类)—早期生物演化的重要古生物证据尹磊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孢粉型化石(疑源类)在前寒武纪、显生宙海相沉积地层广泛分布和保存,作为海洋微体浮游生物、它们是海洋生态系统营养、食物链的基础。在吞噬原生动物出现之前,亦即在古老的前寒武纪,微体浮游植物及少数微体浮游动物曾是古海洋的主体生物,它们的形态特征、生理机能等的明显变化,无疑反映了生物自身、乃至生活环境的演变。我国前寒武纪地层良好发育、广泛出露,从不同岩相地层所获得的孢粉型化石为记录地质早期生物演化,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证

2、据。已知资料表明,在25亿年古老的太古代,单细胞真核生物已出现、并在高变质沉积地层得以保存。在此以后的长达近10亿年的地质时期,尽管单细胞形态类型不断增加,并有愈来愈多的底栖藻类出现和繁衍,但是,单细胞真核生物的形态学、生理学上的显著发展是在中元古代。山西永济中元古代汝阳群良好保存的孢粉型化石提供了最为直观的证据。随着“Rodinia”泛大陆的解体、以及新元古代冰期的到来所造成的生活环境的剧烈变化,很多原偏窄环境繁衍的生物不能继续生存,以致从新元古代早期地层所见到的是形态类型明显减少,大多球形、光

3、面的疑源类。新元古代冰期后的我国南方陡山沱组保存丰富的微体化石,是临于寒武纪之前、生物激剧演变的最具代表性的写照,它们集动、植物两界或过渡生物的遗迹,因此,对它们的详细研究和确切的解释将是旷日持久的工作。燕山地区青白口系疑源类孙淑芬(中国地质科学院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天津,300170)燕山地区位于华北地台北缘中段,为我国中、上元古界层型剖面所在地。燕山地区青白口系分布广泛,发育完整,与下伏蓟县系和上覆寒武系均呈假整合接触。时限约为800-900Ma。岩性以滨海相到浅海相的碎屑岩—泥质岩—碳酸盐为

4、主,组成两个较大的正向沉积旋迴。由下而上分为:下马岭组,长龙山组和井儿峪组.。各组之间均有明显的间断面。最大厚度为765m。80年代以来,笔者系统采集和研究了蓟县,宽城,赤城和凌源等剖面青白口系微化石。步入90年代,又在原有工作基础上,做了深入研究。通过对比大量实际资料的归纳,总结表明燕山地区青白口系疑源类的组合面貌基本一致,属种相似,时空分布特征等具有明显的稳定性和可比性,可做为划分、对比地层的可靠依据之一。在燕山地区青白口系共采集古生物样品176块,分析出疑源类2550余粒,共鉴定出46属14

5、4种。综观蓟县、宽城、赤城和凌源等地四个剖面青白口系疑源类组合面貌基本一致,属种内容相似,燕山地区青白口系疑源类主要特征综合如下:单球藻类:膜壳呈圆形或椭圆形;在统计1760粒疑源类个体中以30µm至60µm者占优势,大于60µm和小于30µm者居次;表面纹饰和结构较复杂;膜壳表面具密集孔眼的Tasmanites属的分子,具多层状结构的Stratimorpha属的分子;表面具假蜂巢状纹饰的如:Orygmatosphaeridium属的分子,表面褶皱呈环状纹饰的如:Zonosphaeridum,Ps

6、eudozonosphaera等属的分子;此外在一些层位不均匀地分布着宏观(>1000µm)的大型球形膜壳,如chuaria属的分子。多球藻类:与单细胞球形个体大量存在的同时呈群体形式存在的多球藻类如:Microconcentrica、Satka、Symplassosphaeridum、Synsphaeridium等属的分子。线形藻类:与球形藻类伴生的大量线形藻类个体,以宽度大数量多的主要特征;藻体呈带状的如:Taeniatum,呈管状的如:Siphonophycus等属的分子,38其次由多列球形

7、细胞组成的藻丝体Polysphaerides属的分子。船形藻类:少量个体出现,可能是下伏长城系和蓟县系的残存分子,延续到青白口系而为稀有种。将仅见于青白口系形成优势种群的分子做为本系的特征性分子:Micrococentrica、Satka、Symplasosphaeridium、Synsphaeridium、Chuaria、Stratimophada、Tasmanites、Siphonophycus、Taeniatum等属的分子。在中国北部燕山地区青白口系中发现的疑源类46属144种。表明疑源类的

8、大量繁衍代表当时古地理环境为海域广阔、盐度正常的浅水海相沉积。青白口系(800-900Ma)疑源类的稳定性和可比性,可作为具有广泛生物地层对比依据。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372003),中国地质调查局资助项目(200313000052)成果之一。作者简介:孙淑芬,1949年生。197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地层古生物专业。现任国土资源部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研究员,从事地层古生物学研究。通信地址300170,天津市河东区大直沽8号路4号,022-24023535-3046,Em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