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者古诗之流” 再探——论汉人的赋体讽谕观

“赋者古诗之流” 再探——论汉人的赋体讽谕观

ID:21785801

大小:45.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24

“赋者古诗之流” 再探——论汉人的赋体讽谕观_第1页
“赋者古诗之流” 再探——论汉人的赋体讽谕观_第2页
“赋者古诗之流” 再探——论汉人的赋体讽谕观_第3页
“赋者古诗之流” 再探——论汉人的赋体讽谕观_第4页
“赋者古诗之流” 再探——论汉人的赋体讽谕观_第5页
资源描述:

《“赋者古诗之流” 再探——论汉人的赋体讽谕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赋者古诗之流”再探——论汉人的赋体讽谕观陈赟摘要班固“赋者古诗之流”意在阐发赋体讽谕观,只是经史学家对赋体文章提出的理想的政治要求,并非一个立足于汉赋现实的文体源流判断。汉赋之“赋”源于《诗经》“六义”之“赋”,以敷布铺陈为基本手法,普遍呈现出靡丽的文体特征。在经学背景下,汉人赋论执着于理想的“讽谕”而批判现实的“靡丽”。由于讽谕的创作手法与文学性文体有密切关联,使得以讽谕为依据的《汉书·艺文志》“诗赋略”的建立具有一定的文体归类意义。关键词赋;诗经;讽谕;靡丽“赋者古诗之流”是赋论史上最重要的观点之一,由此而

2、引发的《诗经》与汉赋的源流关系历来争讼不休。本文不想正面介入赋体源流之争,只是结合班固的思想和汉代赋作状况,从新思考“赋者古诗之流”这一判断的内涵和价值。一、“赋者古诗之流”与赋体讽谕观班固《两都赋·序》:“或曰:赋者古诗之流也。”李善注引《毛诗序》“《诗》有六义焉,二曰赋”,意谓汉赋这种文体来源于《诗经》“风、赋、比、兴、雅、颂”之“赋”,故以赋为《诗》之流。李善的注释代表了后世对班固此语的普遍看法,如左思《三都赋序》、皇甫谧《三都赋序》、挚虞《文章流别论》(《太平御览》卷五百八十七)、刘勰《文心雕龙·诠赋》、

3、萧统《文选序》,都在引用“赋者古诗之流”时并及“《诗》有六义,其二曰赋。”但是,班固谈“赋者古诗之流”时,他心中所想的似乎并不是《诗经》六义之“赋”。他继续写道:昔成、康没而《颂》声寝,王泽竭而《诗》不作。大汉初定,日不暇给。至于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以兴废继絶,润色鸿业。是以众庶悦豫,福应尤盛。《白麟》《赤雁》《芝房》《宝鼎》之歌荐于郊庙,神雀、五凤、甘露、黄龙之瑞以为年纪。故言语侍从之臣,若司马相如、虞丘寿王、东方朔、枚皋、王褒、刘向之属,朝夕论思,日月献纳。而公卿

4、大臣御史大夫倪宽、太常孔臧、太中夫夫董仲舒、宗正刘德、太子太傅萧望之等,时时间作。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雍容揄扬,著于后嗣,抑亦《雅》《颂》之亚也。故孝成之世,论而录之,盖奏御者千有余篇,而后大汉之文章炳焉与三代同风。且夫道有夷隆,学有粗密,因时而建德者,不以远近易则。故皋陶歌虞,奚斯颂鲁,同见采于孔氏,列于《诗》《书》,其义一也。稽之上古则如彼,考之汉室又如此,斯事虽细,然先臣之旧式,国家之遗美,不可阙也。……故臣作《两都赋》,以极众人之所眩曜,折以今之法度。仔细体会这段叙述,可知其核心在于肯

5、定赋体的政治意义,认为赋能象《诗经》一样“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所以“抑亦《雅》《颂》之亚也”、“炳焉与三代同风”。班固在这里把汉赋与《诗经》连在一起,与其说是因为《诗经》有“六义”之“赋”字,不如说是因为汉赋和《诗经》都有共同政治功用:以礼制、“法度”为基础,以讽谕为基本手法,“因时而建德”。班固的这个看法也可以从《汉书·艺文志》关于赋的讨论中得到证实,《汉书·艺文志·诗赋略》首先肯定古诗(《诗经》)从前后文看,此“古诗”专指《诗经》。另外,《汉书·艺文志·诗赋略》本属《诗经》之类,因卷帙太

6、繁才独立的(参观本论文第四部分),亦可证“古诗”为《诗经》。“盖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焉”,然后赞扬荀子、屈原“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义”,批评宋玉、唐勒、枚乘、司马相如、扬雄“竞为侈丽闳衍之词,没其风谕之义”。或赞或责,其意旨并无不同,都是以“讽谕”为贯穿《诗经》和汉赋的根本因素。此外,《汉书·扬雄传》:“奏《甘泉赋》以风……”、“上《河东赋》以劝……”、“因《校猎赋》以风……”、“上《长杨赋》……以风……”诸如此类词语,亦可征班固“赋者古诗之流”是着眼于“讽谕”之功用的。唐皮日休《文薮序》云:“赋者,古诗之流

7、也。伤前王太佚,作《忧赋》;虑民道难济,作《河桥赋》;念下情不达,作《霍山赋》;悯寒士道壅,作《桃花赋》。……”可移作班固此段论述的注解。由此观之,班固“赋者古诗之流”不是一个以文体特征为基础的文体源流判断,而是一种史学家、经学家对赋体文的政治要求。这样的赋体观在汉代颇为流行,并非班固的独家之见。司马迁在评论司马相如时说:“《春秋》推见至隐,《易》本隐之以显,《大雅》言王公大人而德逮黎庶,《小雅》讥小已之得失其流及上。所以言虽外殊,其合德一也。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司马

8、相如列传》)又说:“《子虚》之事,《大人》赋说,靡丽多夸,然其指风谏,归于无为。”(《太史公自序》)扬雄反复申说“赋者将以风之。”实已为班固导源于前。王充《论衡》批评司马相如、扬雄赋“令两帝惑而不悟也。”(《谴告篇》)“虽文如锦绣,深如河汉,民不觉知是非之分,无益于弥为崇实之化。”(《定贤篇》)王符《潜夫论·务本》:“诗赋者所以颂善丑之德,泄哀乐之情也。故温雅以广文,兴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