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群文阅读选材思路谈[论文]

“1+x”群文阅读选材思路谈[论文]

ID:21815010

大小:154.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4

“1+x”群文阅读选材思路谈[论文]_第1页
“1+x”群文阅读选材思路谈[论文]_第2页
“1+x”群文阅读选材思路谈[论文]_第3页
“1+x”群文阅读选材思路谈[论文]_第4页
“1+x”群文阅读选材思路谈[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1+x”群文阅读选材思路谈[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1+X”群文阅读选材思路谈“1+X”群文阅读选材思路谈章秀平现行教材以单篇文章为主,组建群文阅读教学内容就成为实践中的难题。本文中的“1”指教材选文,即以教材单篇文章为标杆,延展派生出一组文章形成的“1+X”群文阅读活动。本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主要阐述“1+X”群文选材思路。一、以体裁为中心,凸显表达特点(一)同—体裁表达不同的内容对于学习单篇文章而言,体裁上的特点不易被发现,而放在一组文章当中来学习,就比较明了。比如四下选学课文《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是一篇关于中国山川名胜的传说故事,有典型的传说体裁言语密

2、码。但如果只阅读一篇文章,这样的密码很难被破译。可将其和《日月潭的传说》《神女峰的传说》放在一起,组成《山川民间传说一组》来学习。学生阅读前两个传说故事,发现这类传说故事有着相似的故事情节,类似的人物形象,表达手法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再以猜一猜的方式来推测《神女峰的传说》,也发现有着前两篇文章类似的特点,验证了前面关于这类传说的发现。这种对于中国山川名胜传说体裁的特点,从故事情节、人物特点、表达手法的类比中发现,只有在一组文章的阅读中才能获得。将同一体裁的文章放在一起,就比较明显地反映这一体裁的特点。学生在求同

3、阅读策略引领之下,自然就能发现这类体裁文章独有的密码。(二)同一内容不同体裁的表达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文学作品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相同的内容,如果用不同的体裁来表达,就会显示出不同的效果,也更突出了体裁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与在表达中的重要作用。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篇议论性文章,它借助一个事实来阐述一个观点,逻辑结构严密、语言表达简洁。对于小学语文教材中少有的议论性文章而言,学生对这种特点的感受是不明显的。当然,如有一组文章与之比较阅读,效果就不一样了。在引导学生学习“谢皮罗教授在洗澡

4、水中发现漩涡与地球自转有关”的段落时,可以让学生将这段文字用记叙文的方式进行声情并茂的改写。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就能发现记叙性的文章注重细节方面,语言形象生动,实验过程的展开充分具体;议论性的文章语言简洁、实验过程简单、几乎不作细节描写,显得干脆利落。两者一对比,议论性文章的表达特点非常凸显。同一内容,用两种不同体裁来表达,体裁特点一目了然。以体裁为中心组建的群文,在凸显体裁特点上,通过求同与比异的阅读方法,就能够比较明晰而又高效地达到教学效果,这是单篇文章难以超越的功能。二、以人物为中心,感受鲜明个性(一)同一人

5、物形象的不同特点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较好地抓住人物特点,表现人物在不同阶段的发展与变化。对于伟大的作家,往往能够通过人物形象的不断变化与发展来推动主题的传递与挖掘。鲁迅作品《少年闰土》,表现了一个见多识广、热情大方、健康活泼、机智勇敢、深受家人疼爱的农家少年形象,但这样的阅读体验只是得到一个片面的闰土形象,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也显得单一。在学习完这篇文章之后,还可以引入《中年闰土》,也就是《故乡》一文的后半部分,从语言、外貌、动作的角度,读出一个拘谨木讷、穷困潦倒、孤立无援的中年男子。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在人物外貌与

6、性格特点上的巨大差异,给读者内心产生强烈的震撼:为什么会是这样?是什么改变了一个人?能够产生这种阅读的思考与期待,是单篇文章所无法达到的。(二)不同人物形象的共同特点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塑造了很多不同的人物形象。虽然是不一样的人物,通过大量阅读还是能够从中找到很多相似之处。这种相似之处,自然也能够触发读者更多的思考与追问。比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人间真情”一组文章中,分别安排了《别饿坏了那匹马》《唯一的听众》《用心灵去倾听》等文章,它们来自不同国度、描述不同事例。在学完这组文章之后,可以引导学生整理归纳故事中的

7、主人公,路边守书摊的残疾青年、来自音乐学院的教授、异国的话务员苏珊。国家不同、职业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都是各不交集的人,可在他们的身上又有一些特点是那么的相似。他们都以委婉的方式帮助他人,以助人为乐而自得其乐。在本质上,他们都体现了人之本性中的善良与美好。一组文章的阅读,给学生留下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阅读体验更加深厚,阅读思考自然引向更深处。三、以观点为中心,指引思维深广度(一)同一观点的不同角度对于一种观点的理解与认同,需要一个过程。但单篇文章对一个观点的描述往往是唯一的,这种长久的唯一,容易

8、使学生形成“非此即彼”的线性思维与单一思维。如果能够从不同的文章、不同的作家、不同的角度来阐述这一观点,那么读者对这一观点的认识与理解,也就更加丰富与饱满。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组有一篇文章《梦想的力量》,讲述了一位名叫”瑞恩”的男孩为”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而一路坚持与努力的故事,表达梦想对于改变现实的巨大力量。文中以孩子的视角、熟悉的话题引发学生关于“梦想”的思考。那么,到底什么是梦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