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信社不良贷款成因及化解对策

农信社不良贷款成因及化解对策

ID:21890415

大小:113.50 KB

页数:37页

时间:2018-10-25

农信社不良贷款成因及化解对策_第1页
农信社不良贷款成因及化解对策_第2页
农信社不良贷款成因及化解对策_第3页
农信社不良贷款成因及化解对策_第4页
农信社不良贷款成因及化解对策_第5页
资源描述:

《农信社不良贷款成因及化解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农信社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化解对策2009年08月11日11:10:11来源:中国金融界网   不良贷款作为信贷资产的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就好比企业的应收账款,帐龄越长,风险越大,收回率越低,损失可能性越大。随着时间的推移,不良贷款中可清收的有效资产会慢慢被无效不良资产所蚕食,最终因错失清收时间而造成损失。所以,对不良贷款的清收要大动脑筋,多做文章,加大力度,多出绝招,疏堵结合,加快清收。   长期以来,由于受多种因素制约,信贷资产质量低、不良贷款占比高、清理消化困难多、实现“双降”进展差,已成为困扰农村信用社的顽疾,严重制约着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尤其是新的不良贷款不断产生,使信用社陷入

2、了“先清后增”的怪圈。有的随着贷款规模的扩张,虽然表面降低了不良占比,掩盖了信贷风险,但不良贷款绝对额不降反升,更成为信用社经营发展的“瓶颈”。因此,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应对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加快化解不良贷款、切实提高信贷管理水平、努力提高信贷资金运用率、不断提升信用社经营效益,是摆在每个农村信用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   直观我县联社不良贷款之现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一)贷款风险识别和筛选机制不健全。对借款人的准入判断,不是基于借款人的财务状况或贷款抵押品,而是基于对借款人某项业务的预测。或者在对借款人的资信程度及偿还能力产生质疑的情况下,发放贷款过分倚重第一还款来源(如抵押物);

3、贷款抵押品折扣率过高,变现能力很低;异地贷款、多头贷款过多,缺乏有效的监控;贷款转移用途,用于投机性的商品买卖;贷款已存在潜在风险,没能及时采取果断措施;贷款已明显出现风险,相关责任人却因怕暴露问题承担责任,没有迅速采取措施清收,把希望寄托于借款人柳暗花明,消极等待,坐失良机,最终使贷款造成损失。   (二)贷款管理机制设置不合理。在贷前调查阶段,获得的贷款信息不完全,贷款项目评估质量不高。部分信贷人员缺乏必要的信用评估、财务分析知识和经验,发放贷款时调查不充分、信贷资料不完善或不真实、抵押物变现力差、不足值。在贷款审批阶段,未严格把握贷款条件。贷款过分集中于某一借款人、某一行业、某一种类贷

4、款,致使贷款风险相对集中,贷款超过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从而产生了“债多不愁”的思想。贷款发放后日常监督管理不力,存在“重放轻收轻管理”的现象。有的由于人手较少,根本没有按照信贷操作规程执行。   (三)信贷人员素质的制约。人是生产力第一要素,信贷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贷款的质量。当前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的数量有限,部分人员素质不高,难以进行贷款的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违规放贷时有发生;在执行信贷政策方面随意性很大,存在“人情代替制度”现象;在风险预测上,缺乏科学的分析能力和管理知识,凭主观办事,用经验代替制度。对于即将产生风险的贷款,不能拿出一套完整的防范措施和处置办法,白白浪费和错过了清收时机

5、。加之部分信贷员“在其位而不谋其职”,工作主动性差,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不能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贷款风险管理。   (四)自身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信用社盲目地追求高效益,一味地支持风险企业和风险项目,这种贷款配置本身就孕育着高风险。   (五)借款人的欺诈。借款人欺诈可分为普通欺诈和严重欺诈。普通欺诈指借款人主要通过提供虚假信息以改善本企业的资信状况,获得用于生产经营活动的贷款。这种欺诈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他们通常也愿意与信用社合作,也不愿意留下不良记录。严重欺诈是指借款人不择手段骗取贷款用于从事主营业务以外的行业而牟取个人利益。这种欺诈通常利用拉拢腐蚀信贷人员而获得,在手

6、段上不惜违法,借款人对其从事的行业并不真正关心或根本没有正当主业,骗取贷款后转移用途或奢侈消费鲸吞,这类贷款收回的可能性很小。   (六)企业的改制。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企业间的兼并、收购、改制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有的企业通过改制盘活了资产资金重获生机。但同时也有一些企业借兼并、破产、重组、改制之机“逃债”、“废债”,“悬空”债权,使信用社的信贷资产成了企业改制的牺牲品。   (七)遭受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影响。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抗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较低,大多数地方存在着“靠天吃饭”情形,有些家庭发生了天灾人祸,从而增加了涉农贷款收回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八)行政

7、干预因素。在2002年农村债务锁定之前,贷款行为行政化,信贷资金财政化,形成了“领导定盘子、企业铺摊子、农信社发票子”现象,迫使农村信用社发放了大量指使性贷款、救济贷款,直接削弱了贷款效益,遗留了为数不少的风险贷款。   (九)缺乏完备有效的贷款管理内部制约机制。贷款风险没有同信贷员利益挂钩,贷款发放好坏一个样,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行业不正之风严重,上级联社领导打招呼贷款多,信贷人员关系人情贷款多,贷款冒名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