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勒的趣味人生和趣味经济学

塞勒的趣味人生和趣味经济学

ID:21927202

大小:29.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25

塞勒的趣味人生和趣味经济学_第1页
塞勒的趣味人生和趣味经济学_第2页
塞勒的趣味人生和趣味经济学_第3页
塞勒的趣味人生和趣味经济学_第4页
塞勒的趣味人生和趣味经济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塞勒的趣味人生和趣味经济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塞勒的趣味人生和趣味经济学    201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芝加哥大学的行为经济学大师――理查德?塞勒。塞勒1947年出生于美国新泽西,父亲是一名保险精算师。1974年,他获得罗切斯特大学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罗切斯特大学、康奈尔大学,1995年至今任芝加哥大学商业研究生院行为科学与经济学教授。下载论文网  开创新兴学科  和一般的经济学教授喜欢用艰涩的语言论证高深的理论不同,塞勒致力于研究人们在生活中、经济决策中常犯的“错误”。他擅长于用诙谐幽默的方式将这些“错误”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发人深思。这里的“错误”是相对传统经济学而言

2、,传统经济学假设个体有能力作出完全理性的决策,也就是“最优的、正确的”决策,但事实并非如此,人们常常犯错。比如我们计划控制体重,却忍不住美食的诱惑;比如我们一次次在股票投资中亏损,却深信自己投资能力高于一般人,亏损只是运气不好。行为经济学的研究主题正是这些非理性行为。  在经济学发展的漫长历史中,流派众多,虽然各流派研究的主题接近,但使用的“独门秘籍”却不尽相同,甚至针锋相对。行为经济学本是经济学武林江湖中的一个小派,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逐步形成之时起就以挑战武林盟主――新古典经济学――为目标,试图摆脱传统经济学研究方法,将大量心理学和

3、其他社会科学的方法融入经济学。可以想象,这个新兴学科发展一直伴随着批评与质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行为经济学在经济学领域引发的创新和变革才得以突显。从行为经济学创立到被接受,有着相当长的距离,作为行为经济学的奠基者之一,塞勒在填补这个鸿沟上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塞勒的学术探索之路艰辛而辗转,却一直被他视为乐趣无穷。他的博士论文以《生命的价值》为题,利用不同职业的死亡率数据,估算必须支付多少钱,人们才愿意接受死亡风险较高的工作。虽然这篇论文在日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当时他的论文指导老师舍温?罗森对他的评价是“没有

4、抱什么大的期望”。在学术生涯的初始几年,因为总是有些离经叛道的想法,塞勒每次参加学术会议做研究报告时,都会听到诸多反驳和批评,以至于让他觉得每次讲述自己的研究都好像在“迎接一场中世纪的挑战”。更为困难的是,他的论文被许多重要的期刊一次次拒之门外。这些挫折没有使他停止探索脚步,反而激发他进一步系统性思考为什么人们的决策会偏离理性的轨道。  在《“错误”的行为》一书中,塞勒记载了自己学术生涯的经历,同时也是行为经济学从萌芽到蓬勃发展的历程。他认为比起传统经济学而言,行为经济学更有趣、更好玩,这是一门不会让人抑郁的学科。塞勒的合作者、挚友丹

5、尼尔?卡尼曼也是一位行为经济学大师,早在2002年就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对塞勒的评价是,“他最大的优点或者说与众不同之处就是他很懒。懒惰可以说明他所研究的问题具有非比寻常的吸引力,足以让他克服逃避工作的潜在倾向。”可见塞勒对自己的研究充满兴趣。  创建卓越理论  诺贝尔奖委员会将2017年经济学奖授予塞勒,以表彰他在心理学和经济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研究领域作出卓越贡献,将他的主要理论贡献概括为“通过探索有限理性,社会偏好和缺乏自我控制的后果,展示人脑思维特点如何系统性地影响决策和市场结果”。  在经济学研究领域,塞勒创造了多个术语,

6、最为出名的几个术语是“心理账户”“赢者输者效应”和“助推”。  心理账户“心理账户”是塞勒从1979年至1985年持续研究的主题,是指人们会根据资金来源和用途等因素对资金进行心理上的归类,也就是说“钱和钱不一样”。比如,从股票投资中挣到的收益和固定的工资收入,虽然都是钱,但人们在心里会把这两类钱放到不同的账户里,对于在股票账户里的钱,人们更倾向于将其用于风险更大的投资活动。  一个更有趣的例子是关于电影票。假设你已经购买了一张今晚的电影票,花了50元人民币,刚出门时发现电影票丢了,你会去电影院再买一张票吗?假设你准备今晚去电影院看电影

7、,尚未买票,出门前发现丢了50元人民币,你还会按计划去电影院吗?在第一个场景中,很多人可能会选择不去看电影了,因为如果再买一张票,花在“看电影”这个账户上的钱就是100元,人们会认为不值得。然而,在第二个场景下,人们会认为丢钱和看电影没有关系,依然按计划看电影,在“看电影”账户上花的钱只是50元。  这种在心理上对资金的划分,使人们的选择会偏离理性模型预测的最优结果。例如,人们一旦把金钱贴上“存款”的标签,就不愿意轻易取出,即使在存款利率很低的时候,人们一边以高利率透支信用卡,一边仍然把钱存在银行的储蓄账户里。  赢者输者效应塞勒和他

8、的研究生维尔纳?德邦特在金融市场的研究中提出了“赢者输者效应”。他们对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所有股票根据3~5年的表现进行排序,将表现最佳的35只股票组合称为“赢家”,表现最差的35只称为“输家”,对比它们未来的表现。根据经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