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散文思想艺术小论

孟子散文思想艺术小论

ID:21939599

大小:55.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5

孟子散文思想艺术小论_第1页
孟子散文思想艺术小论_第2页
孟子散文思想艺术小论_第3页
孟子散文思想艺术小论_第4页
孟子散文思想艺术小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孟子散文思想艺术小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孟子散文思想艺术小论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战国时代,诸侯割据,战争频发,除秦以外的各主要诸侯国,封建社会已经开始了一百多年,地主阶级正在各诸侯国夺取并不断巩固政权。从春秋中期到战国初期,由于古老的井田制遭到破坏,而出现了大量的小土地私有者。到战国中期,土地兼并越来越激烈,许多农民丧失了自己的土地,加上频繁的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了不少痛苦。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地主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激化。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孟子肩负起了对历史和社会的责任,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主张和思想,他更是背负着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于各个诸侯国之间,诸侯国君并不采纳他的意见,于是孟子退而

2、著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孟子》一书中详尽地阐述了孟子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和德育思想,在这些思想下,更是表现了孟子文章的巨大艺术感染力和魅力,也表现了孟子的人格魅力。  一、孟子仁政的政治思想  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仁政在上是对施行者即君主而言的,要求君主要爱民保民,让人民无忧,无惧。要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当然,还要“民为贵”,孟子极力劝说君主施行仁政,仁政是一个国家稳定的根本,是国家团结、百姓安居的关键因素。君主施行仁政,大臣、百姓、商贾如水之就下,都围

3、绕在施行仁政的君主周围,国家因此而富庶安定。施行仁政不仅能使国家安定,对外也能使和邻国的关系和睦。  仁政是一个国家安定存亡之本,如果不施行仁政,便会影响到国家的安危得失,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例如《孟子·离娄上》说道:“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孟子以上古三代仁君得到天下开始,一一阐述不施行仁政,不讲究仁德的后果,娓娓道来,任何人不讲究仁德都会遭致最可怕的后果,甚至连普通的庶人都要讲究仁德,更何况人君呢?更是强调了国君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施行仁

4、政,有仁德不仅是一种给予,也是一种收获。《孟子·离娄下》中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人恒敬之。”君子仁爱别人便会得到别人的仁爱,只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即使有一朝一夕祸患到来,君子也不会感到忧患了。  二、人性本善的哲学思想  在《孟子·告子上》中受教于墨子之门善于辩论的告子说:“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他认为,人性无所谓善和不善,就像水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一样,告子不认为人性是向善的,他认为人性有其自然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发展

5、机会,人性就会朝着哪方面发展。然而孟子却说:“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和告子一样,孟子的学生公都子对人性向善也有一定的怀疑。他说:“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不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欤?”他引用多人的观点,也有现实

6、的依据,有理有据,似乎没有漏洞。而孟子却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他认为,从天生的性情来看,都可以使人善良,而有的人不善良,并不是他天生的本质,而是后天的因素造成的。对于每个人而言,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都是天生赋予的,而同情心是仁,羞耻心是义,恭敬心是礼,是非心是智,这些是人本身固有的,不是外在的因素加于我们的,只不过是我们平

7、时没有意识到而已,人之所以有差距,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发挥到这些天生的资质。  孟子认为人性向善是毋庸置疑的,就像水向下流一样的自然。而人性之所以是善的,是因为人生来就具有“善端”,这种“善端”不仅是先验的,也是超功利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人之有是四端,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这就是孟子著名的“四端”说,也更加证明了孟子的人性本善的结论。  人性是向善的,因此对他人也应该是善意的态度。国君可以向善,因此国君可以施行仁政,君子是向善的,因此君子对

8、人是有礼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