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作为“事件”的文学作品

论作为“事件”的文学作品

ID:22005443

大小:70.0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10-26

论作为“事件”的文学作品_第1页
论作为“事件”的文学作品_第2页
论作为“事件”的文学作品_第3页
论作为“事件”的文学作品_第4页
论作为“事件”的文学作品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作为“事件”的文学作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作为“事件”的文学作品摘要: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跟阅读体验活动密不可分,它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共同生成的过程,因此,作品即文学事件,读者即作品内在的生产要素。从这一角度看,接受理论自然成为研究文学作品存在方式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文学作品处在现实与幻想的边界,是个亦真亦幻的世界。读者就立足边界,不断往返穿越边界。正是这种“边界文化”的独特性,致使文学事件区别于现实生活事件,使文学阅读成为区别于现实经历的独特的体验活动。作为事件的文学作品是向历史开放的,其存在方式打上了时代印记。文学作品必定烙印着双重品格:作为文学文本,它是既成的、历史的;而作为事件的文学作品则只能是当代的,它是

2、发生在当前的文学生产事件。  关键词:文学事件;接受理论;阅读活动;韦勒克;伊瑟尔  :I02:A:0257-5833(2012)11-0170-07  自从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将文学研究划分为“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并认为“文学研究的合情合理的出发点是解释和分析作品本身”①,俄国形式主义、新批评以及叙事学,自然就被授予“内部研究”的称号,且获得了显贵的身份。但是,文学的“内部”究竟在哪里?“内部”和“外部”有没有一条井然区分的界限?韦勒克、沃伦所说的文学“作品本身”又是以怎样的方式存在的?我们怎样才能对文学作品本身作出有效阐释?这一系列问题却仍然有必要细加考察。 

3、 一  有人认为,韦勒克的理论出发点并非新批评,而是英加登的现象学美学。在讨论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或“本体论的地位”问题时,韦勒克首先批评了把文学作品当作“人工制品”(artefact),具有像一件雕塑或一幅画一样是一个“客体”的说法。他认为,虽然文学作品有其物理载体,常常以文字来记载,可是,即便毁掉一本书或者它的全部版本,却根本毁不掉作品。同样,文学作品也不存在于口头,它并不因为没有被诵读而不存在。韦勒克也反对将文学作品视为“读者的体验”或“的经验”的观点,在他看来,艺术作品应该是“一种独特的可以认识的对象,它有特别的本体论的地位。它既不是实在的(物理的,像一尊雕像那样)

4、,也不是精神的(心理上的,像愉快或痛苦经验那样),也不是理想的(像一个三角形那样)。它是一套存在于各种主观之间的理想观念的标准的体系。必须假设这套标准的体系存在于集体的意识形态之中,随着它而变化,只有通过个人的心理经验方能理解,它建立在其许多句子的声音结构的基础上”[注:[美]勒内·韦勒克、[美]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邢培明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73页。]。这种把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与“物理客体”、“理想客体”、“心理体验”区分开来,将其视为“各种主观之间的理想观念的标准的体系”的观点正源自英加登。英加登就将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与上述三种对象区别开来

5、并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纯粹意向性构成(apurelyintentionalformation),它存在的根源是作家意识的创造活动,它存在的物理基础是以书面形式记录的文本或通过其他可能的物理复制手段(例如录音磁带)。由于它的语言具有双重层次,它既是主体间际可接近的又是可以复制的,所以作品成为主体间际的意向客体(anintersubjectiveintentionalobject),同一个读者社会相联系。”[注:[波兰]罗曼·英加登:《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陈燕谷、晓未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12页。]  韦勒克不仅接受了英加登关于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的观点,他还

6、直接参照英加登对文学作品的层次划分,分别将作品区划为声音、意义、意象和隐喻、存在于象征和象征系统中的诗的特殊“世界”等几个层面来展开分析。在一篇研究罗曼·英加登的文章中,韦勒克就认为英加登对一种系统连贯的文学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坦率地承认说:“我自己在很大范围内赞同他(英加登)的观点。在这许多问题上,我向他所学的比向其他任何人学到的更多”[注:[美]雷纳·威勒克:《西方四大批评家》,林骧华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97页。],并明确反对将他和沃伦的《文学理论》误解为新批评派编纂的文集。  然而,与英加登将文学作品视作“主体间际的意向客体”有所差别,韦勒克则强调存在于

7、“各种主观之间”的是一套关于文学作品的“理想观念的标准体系”,这就将英加登观点的重要内容篡摘要: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跟阅读体验活动密不可分,它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共同生成的过程,因此,作品即文学事件,读者即作品内在的生产要素。从这一角度看,接受理论自然成为研究文学作品存在方式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文学作品处在现实与幻想的边界,是个亦真亦幻的世界。读者就立足边界,不断往返穿越边界。正是这种“边界文化”的独特性,致使文学事件区别于现实生活事件,使文学阅读成为区别于现实经历的独特的体验活动。作为事件的文学作品是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