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庄子思想文化通同浅说

孔子与庄子思想文化通同浅说

ID:22012357

大小:53.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6

孔子与庄子思想文化通同浅说_第1页
孔子与庄子思想文化通同浅说_第2页
孔子与庄子思想文化通同浅说_第3页
孔子与庄子思想文化通同浅说_第4页
孔子与庄子思想文化通同浅说_第5页
资源描述:

《孔子与庄子思想文化通同浅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孔子与庄子思想文化通同浅说儒家创始人孔子的《论语》是儒家经典,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着有〈驻子》一书,又称〈浦华经〉,系道家经典,这两部经典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观点虽有差异,但是上则同源,中则互补,下则兼容。孔子的伦理学与中庸思想、庄子的自然哲学与事物相对的观点,在中国哲学史、思想史上而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可以说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与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共同奠定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成为了民族文化大厦的柱石。一、孔子与庄子的先世同宗、文化同源孔子的先世祖弗父何,原为宋国的太子,让位于宋厉公;弗父何的后人,正考父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三世,曾

2、作〈滴颂〉,赞美契汤,三次受到册诰为上卿;正考父的儿子孔父嘉在宋国的内乱中遇害,一说孔父嘉的儿子逃难于鲁国,一说他的曾孙孔防叔迁居鲁国;防叔的孙子叔梁纥生孔子于鲁昌平乡陬邑,故称其鲁国人。庄子是宋国人,宋国庄氏得姓于宋戴公。戴公名武庄,以庄为姓;也有以谥号为姓的,那就是宋庄公,也是宋戴公的后裔,故宋戴公为宋国庄姓之祖。后有庄朝,再后有庄子,所以今人称庄子是宋国的公族后裔。大概又因为祖上衰微,又称他为没落贵族出身。孔子与庄子都受到商文化和周文化的影响,周武王克殷后,把殷都朝歌与河淇间的殷民集中地,封给殷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让其继续统治殷商遗民

3、,并让自己的两个弟弟管叔、蔡叔监督辅佐。但不久武庚与管叔、蔡叔叛乱了,经过周公旦三年东征才被平定。于是周公以成王命把殷旧都及王畿之地改封给文王的少子康叔,国号卫;把商宋之地连同一部分殷商遗民封给纣的庶兄微子启,国号宋;把商奄国旧地封给周公旦之子伯禽,国号鲁。这时周公又将周都由镐京(丰邑)迁于宗周(洛阳),称为成周,并把大部分殷商遗民迁到那里,使殷商文化与周文化全面融合。孔子和庄子所接受的文化是殷商文化,又是与殷商融合的周文化,从地域上看他们都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这里包括商宋文化和邹鲁文化,因此,可以说庄子与孔子所接受的文化是同源的。他们在

4、春秋战国这个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舞台上做出了精湛的表演,分别成为了儒家和道家的代表人物,为铸造中华优秀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说到庄子,不能不涉及老子,因为庄子继承老子,并把老子的学说发扬为道家学派,他也与老子成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春秋时宋附庸相邑人,汉为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因此准确地说,老子也是宋国人。还有一说,宋国有老姓的封邑,在今山东省单县北有老丘,也是老氏得姓的一个地方,后来老子还曾隐居在这里。庄子由于在少年时就受到良好教育,有“无所不窥”的博学底子,在宋国又受到老子的影响,于是他对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深人全面的研究,对

5、孔子删述CA经)〉,播扬历史优秀文化给予了肯定。他在〈往子?天下篇)中说:“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庄子把遵从仁义礼乐的人称之君子,并说“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mm者,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庄子对于上古文献的“旧法、世传之史”,还列举了黄帝、尧、舜、禹及周文王、武王的乐章,说明庄子对古文化,包括儒家文化是有研究与传承的,特别是在“内圣外王”政治主张上

6、与孔子是一致的。庄子在哲学、自然科学、文学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写下了十万言的着述。孔子先祖是宋国公族,又亲自求教过老子,吸取了老子谦虚逊让、欲取先与、以柔克刚甚至无为而治的思想,如在〈〈论语?灵公第十五〉中,孔子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欤?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说明孔子不仅不反对无为而治,还高度赞扬了舜的无为教化之功。但由于他出生于鲁国,而鲁国是周公的封国,故周公对孔子产生了重大影响。孔子以周公为榜样,删述〈伏经、克己复礼,被称为千古圣人,他所遗留下的《论语》成为儒家经典。战国时,孟子继承孔子写下〈猛子》七篇,发展了孔子的学说,

7、使儒家的学说风靡天下。庄子与孟子同是战国时期人,但从未相互攻讦过,这也说明他们是相互尊重的。儒、道二家学说同源,都源于古老的传统文化。儒、道学说的行世又在相互学习与批判中不断汲取融合,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孔子和庄子在这方面都做出了自己不懈的努力,树起了不朽的丰碑。二、孔子与庄子都是大爱于人类的先哲春秋时期,周王朝走向衰落,诸侯称霸、战争不断,二百多年中竟发生了大小四百多场战争,而周初的一百多个封国,后兼并至战国时的七雄。春秋时大国兼并小国,家臣篡杀诸侯司空见惯,在孔子眼中是礼乐崩毁,世风日下,旧规范完全失去了约束。孔子面对严重的社

8、会问题,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他从夏、商、周三代治国的文献中最终选定的是周公制定的礼法,他认为只要“克己复礼”,天下才能归仁。孔子对“仁”的解释是爱人,是关心人生,关爱人类,是一种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