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屯煤矿小槽煤开拓延深设计毕业论文.doc

南屯煤矿小槽煤开拓延深设计毕业论文.doc

ID:220360

大小:2.32 MB

页数:129页

时间:2017-07-08

南屯煤矿小槽煤开拓延深设计毕业论文.doc_第1页
南屯煤矿小槽煤开拓延深设计毕业论文.doc_第2页
南屯煤矿小槽煤开拓延深设计毕业论文.doc_第3页
南屯煤矿小槽煤开拓延深设计毕业论文.doc_第4页
南屯煤矿小槽煤开拓延深设计毕业论文.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南屯煤矿小槽煤开拓延深设计毕业论文.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山东科技大学学士学位论文矿井概述南屯煤矿小槽煤开拓延深设计毕业论文目录1矿井概述11.1矿区概况11.2井田地质及煤层特征21.3井田开拓方式141.4矿井延伸的必要性152开采范围与生产能力192.1开采范围及储量192.2生产能力与服务年限203开拓准备233.1水平延伸方案的选择233.2采区划分与接续353.3大巷布置373.4井筒、井底车场及硐室383.5水平接替时的技术措施424采区设计434.1采区概况及地质特征43123山东科技大学学士学位论文矿井概述4.2采区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494.3采区巷道布置494.4采煤方法及采区参数594.5采掘工作614.6工作

2、面设备及掘进速度684.7采区巷道掘进顺序及回采工作面接续安排714.8采区车场及硐室735通风与安全755.1矿井通风755.2井下灾害预防796提升、通风、排水、压风设备836.1提升设备836.2通风设备846.3排水设备866.4压缩空气设备897劳动定员与主要技术经济指标927.1劳动定员927.2主要技术经济指标93第二部分南屯煤矿转入-550水平开采时冲击地压预防8南屯煤矿研究冲击地压的必要性949冲击地压的影响因素969.1开采深度96123山东科技大学学士学位论文矿井概述9.2顶底板结构979.3地质构造979.4煤柱的影响9810煤的冲击倾向性研究1001

3、1南屯矿深部开采时冲击地压的预测10111.1钻屑法10111.2微震法10211.3经验类比法10312南屯矿深部开采时冲击地压的防治10412.1超前松动爆破10412.2钻孔卸压10412.3煤层注水10512.4采用合理的开拓布置和开采方式10613存在问题及今后努力方向107参考文献108致谢109COALMINEMETHANEINCHINA110123山东科技大学学士学位论文矿井概述1矿井概述1.1矿区概况1.1.1矿井的地理位置、交通南屯煤矿位于兖州煤田东南部,东临京沪铁路和104国道,南临邹济公路,西北有兖新铁路、327国道、京杭大运河,矿井距邹城车站约8千米

4、,矿区专用铁路直通矿井煤仓并与京沪铁路接轨,矿区公路四通八达,区内交通十分方便。井田位置交通示意图见图1.1123山东科技大学学士学位论文矿井概述图1.1井田位置交通示意图1.1.2矿井的地形地势及地震区内地形平坦,地面标高+63—+40m,自东向西逐渐降低。白马河和南沙河分别自北向南,自东向西流经井田的西部和南部,在东纪沟附近汇合后注入微山湖。白马河全长76km,流域面积1052平方米,河床宽10—420m,属于季节性河流,最大流量568m3/s,近几年,因疏通河道,现已成为常年通航的河流。南沙河现为邹城市西苇水库的溢洪河道,建库以来溢洪一次,近几年,由于雨量偏小,沙河成为

5、了邹城市部分企业常年排泄污水的河道。本区属于温带季风区的海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历年来平均气温17.9℃,日最高气温40.3℃,日最低气温—18.3℃,最大冻土深度0.27m,最大积雪厚度0.24m.年平均降雨量708.14mm,年最大降雨量1263.8mm,年最小降雨量268.5mm。降雨多集中在7至8月份,风向频率多为南风及东南风,最大风速16m/s。地震烈度7度。1.2井田地质及煤层特征1.2.1井田境界、尺寸和面积南屯煤矿小槽煤井田边境:东以大峄山断层为界,西以马家楼断层与里彦矿井为界;北以皇甫断层与鲍店、东滩两井为界;南以2002年4月新调整的南屯、北宿两矿边界

6、6个坐标点连线与北宿矿井为界。井田东西平均长10.5km,南北平均宽3.4km,面积约35.47km2。1.2.2井田地层及其主要特点1.第四系(Q):厚18.47~160.40m,平均102.86m,东南薄,西北厚,分上、中、下三组。上组厚17.15~59.00m,平均33.46m123山东科技大学学士学位论文矿井概述,由棕黄色砂质粘土及松散的粘土质长石、石英砂层和沙砾组成,局部见有灰绿色粘土质砂,底部往往见钙质结核和豆状锰铁质结核,含水丰富。中组厚2.60~92.95m,平均46.16m,由灰绿色粘土、密实的粘土质石英、长石砂砾组成,上部以砂砾为主,透水性差,含水微弱。下

7、组厚0~42.31m,平均22.24m,以厚层的粘土质砂砾为主,夹粘土层,富水性较弱。井田东部边界处缺失下组和中组,仅发育上组,井田中部仅发育中组和上组,西部上、中、下三组均发育。不整合于侏罗系之上。2.上侏罗系蒙阴组(J3):残厚44.88~794.57m,由南向北增厚,为一套红色砂岩。自上而下划分为一段、两段、三段。一段最大残厚558.34m,由灰~灰绿~灰白色及紫红色砂岩和细粉砂岩组成。二段厚124.56~264.39m,由紫红色泥质中、细砂岩组成,夹数层砾岩,具缓波状层理和泥裂现象三段厚10.9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