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张唐民归青州序-欧阳修-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送张唐民归青州序-欧阳修-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ID:22221762

大小:53.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7

送张唐民归青州序-欧阳修-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_第1页
送张唐民归青州序-欧阳修-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_第2页
送张唐民归青州序-欧阳修-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_第3页
送张唐民归青州序-欧阳修-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_第4页
送张唐民归青州序-欧阳修-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送张唐民归青州序-欧阳修-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送张唐民归青州序

2、欧阳修

3、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送张唐民归青州序

4、欧阳修

5、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送张唐民归青州序欧阳修予读《周礼》至于教民兴学、选贤命士之法,未尝不辍而叹息,以谓三代之际,士岂能素贤哉!当其王道备而习俗成,仁义礼乐达于学,孝慈友悌达于家,居有教养之渐,进有爵禄之劝,苟一不勉,则又有屏黜不齿戮辱之羞。然则士生其间,其势不得不至于为善也,岂必生知之贤。及后世道缺学废,苟伪之俗成,而忘其教养之具,至于爵禄黜辱之法,又失其方而不足以劝惧。然则士生其间能自为善卓然而不惑者,非其生知之性、天所赋予

6、,其孰能至哉?则凡所谓贤者,其可贵于三代之士远矣。故善人尤少。幸而有,则往往饥寒困踣之不暇,其幸者,或艰而后通。夫贤者岂必困且艰欤?盖高世则难合,违俗则多穷,亦其势然也。呜呼!人事修,则天下之人皆可使为善士,废则虽天所赋予,其贤亦困于时。夫天非不好善,其不胜于人力者,其势之然欤?此所谓天人之理,在于《周易》否泰消长之卦。能通其说,则自古贤圣穷达而祸福,皆可知而不足怪。秀才张生居青州,其母贤而知书,三子丧其二,独生最贤,行义闻于乡,而好学力为古文,是谓卓然而不惑者也。今年举进士,黜于有司,母老,而贫无以

7、养,可谓困且艰矣。嗟乎!予力既不能周于生。而生尤好《易》,常以讲于予,若归而卒其业,则天命之理,人事之势,穷达祸福,可以不动于其心。虽然,若生者岂必穷也哉?安知其不艰而后通也哉?庆历二年三月十九日序。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士岂能素贤哉素:本来B.或艰而后通通:通晓C.此所谓天人之理理:理数D.予力既不能周于生周:周济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其孰能至哉其皆出于此乎B.违俗则多穷金就砺则利C.夫贤者岂必困且艰欤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D

8、.其母贤而知书人非生而知之者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阐述了人生命运的困窘或通达因天时、人事而变的道理,因而不必为命途的逆顺祸福感到奇怪。B.运用对比的手法,从三代及后世在礼乐教养方面的变化谈起,认为社会环境对人影响很大。C.张秀才贤能好学,崇行道义,学有所成,却被免冠,到了无法奉养母亲的地步,对此感到悲愤不平。D.本文作为赠序,语言平实,巧于分析,立意鲜明,最后表达了美好的愿望,点明了作序的目的。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居有教养之

9、渐,进有爵禄之劝,苟一不勉,则又有屏黜不齿戮辱之羞。(2)人事修,则天下之人皆可使为善士,废则虽天所赋予,其贤亦困于时。4.B5.B6.C7.(1)平时居家有教育培养的熏陶,入朝为官有官爵俸禄的勉励,如果有一时的不努力,就会有#from本文来自学优网.gkstk.end#被排斥被人瞧不起的受刑被辱的羞耻。(“渐”“劝”“勉”“不齿”各1分,句意1分)(2)(如果)人事修明,那么天下的人都可以让他们成为善良的人,(如果)人事弛废,那么即使上天赋予他们才德,那些贤才也会被时事所困。“修”“废”“其”各1分

10、,被动句式1分,句意1分)参考译文:我读《周礼》读到教导百姓、兴办学校、选取贤才、命选士人的方法,没有不停下来叹息的,我忍为夏商周三朝,士人难道是本来就贤德的吗?当王道施行,(好的)习俗形成,学校里教导仁义礼乐,家庭里做到孝顺长辈、爱护后辈、尊敬兄长、关爱幼弟,平时居家有教育培养的熏陶,入朝为官有官爵俸禄的勉励,如果有一时的不努力,就会有被排斥被人瞧不起的受刑被辱的羞耻。既然如此,那么士人处在这样的环境中,(照)这形势就不得不向善了,难道一定是生下来就知道贤德吗?到了后世,道德缺失、教育荒废,卑鄙虚伪

11、的风俗形成,又丢弃了教导培养的方法,至于赏赐官爵俸禄或罢黜羞辱的方法,又因为丢失了标准,而不足以起到劝勉或震慑(众人)的作用。既然如此,那么,士人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能自行向善,卓越突出而没有迷失自我,如果不是(因为)他们生下来就知道贤德,上天赋予(了他们这样的聪慧),难道还有谁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凡是人们所称道的贤德之人,远比夏、商、周三代的士人可贵。所以说,贤善的人特别少。很庆幸有这样的人,却往往饥寒交迫,生活困顿潦倒,自顾不暇,这其中的幸运者,也许会在历史艰苦困顿之后显达亨通。贤德的人难道一定会历

12、经困顿艰难吗?大概因为(他们)高于世人就难以合群,违背世俗就会多遭困顿,这也是情势发展的必然结果啊。哎,(如果)人事修明,那么天下的人都可以让他们成为善良的人,(如果)人事废弛,那么即使上天赋予他们才德,那些贤才也会被时事所困。上天不是不喜欢赋予人们贤善的品德,(只是)上天(的力量)战胜不了人为的力量,这是情势发展的必然结果吗?这里所说的天时人事的理数,就在《易经》否极泰来、此长彼消的卦象中。能够理解这个道理,那么(对于)自古以来显圣之人的穷困与通达、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