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目标立体设计

三维目标立体设计

ID:22353025

大小:59.72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8

三维目标立体设计_第1页
三维目标立体设计_第2页
三维目标立体设计_第3页
三维目标立体设计_第4页
三维目标立体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三维目标立体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三维目标立体设计《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主要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得到发展。本文以“碳酸钠”复习为例谈谈教学中如何对三维目标实施立体设计。、形式多样化趣味性,实现情感价值标准在引入本课题时,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兴趣实验、故事、魔术等丰富多彩的

2、形式。我采用下面的形式:本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种物质,请大家根据提示,猜猜物质的名称教师展示一种白色固体(以幻灯片形式渐次打开):盐一一溶于水显碱性一一侯德榜。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激活状态,快速进入化学学习状态这时教师可趁热打铁,介绍中国近代民族化学工业的拓荒者__侯德榜的故事,点燃了学生为祖国发愤读书的学习热情,为学生的学习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奠定了基础,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向迁移。、内容生活化实践性,达到知识技能标准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

3、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例如,炎热的夏天,如果有杯“晶晶亮,透心凉”的雪碧,那是多么高兴的事情。由生活案例设计如下学生实验:自制“雪碧”。步骤:①用杯子盛半杯水,再加入同体积白醋;②迅速加入纸包中所有食用碳酸钠粉末。在此实验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如产生大量气泡的原因是什么?反应原理是什么?与我们所学的哪些知识有联系?现在制得的“雪碧”能不能饮用?它与购买的雪碧成分相同吗等。通过“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科学过程,既传授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三、遵循逻辑化规律性,落实过程方法标准一位教育家说:教学的

4、艺术并不在于传授学科知识,而在于传授学习方法,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让每个学生的潜能尽量发挥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揭示学科的规律性,利用逻辑推理等手段,掌握学科基础理论和基本定律等内容,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小京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发现过去人们将贝壳(主要成分是CaC03)灼烧后的固体溶于水,加入纯碱后,即可制得NaOH。小京写出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CaC031+2NaOH;③CaC03Ca0+C02t则发生反应的顺序为。课堂上,小京进行了相关实验,他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加入过量Na2C03溶液

5、,生成白色沉淀,过滤后得到无色溶液,小京高兴的说:“我制得了NaOH。”小欢学生却说:“这种无色溶液中不一定含有NaOH。”他提出如下实验: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不断运动的,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由贝壳制取NaOH按照“贝壳__氢氧化钙(纯碱)——NaOH”的反应规律来完成的。抓住其内在规律性,不难找到反应顺序。在制取NaOH的过程中,用到了Na2⑶3,而Na2CO3与NaOH的性质既具有对立性又具有统一性,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其对立性是:Na2C03是盐,NaOH是碱;其统一性是:Na2C03和NaOH

6、都具有碱性,都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因此用酚酞不能区分Na2CO3和NaOH。学生在开始学习时,可能出现认识上的偏差,因此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出现认识的偏差正是我们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小欢的实验设计和结论,引导学生用辨证观点展开讨论,找出此类问题的规律性方法,指出结论的不当之处,并提出正确的设计方案。通过讨论,学生提出的改进方案如下:李洁认为小欢的实验方案也不严密,不能证实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NaOH,其理由是。李洁设计了另一个实验:请你和同学讨论后把李洁的实验方案完成。在解答问题时,运用逻辑思维找出规律性,

7、可使学生能力迅速提升。针对Na2CO3和NaOH都具有碱性,在检验时互相干扰,因此在验证NaOH前必须排除Na2CO3的干扰,也就是要先除杂以排除干扰,学生在讨论除杂时,提出两种方案:方法一:加入适量石灰水,过滤,再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加碱)。方法二:加入适量CaC12溶液,过滤,再滴加酚酞试液(加盐)。通过讨论,让学生提取规律性方法:方法一,碱+碱干扰舍去;方法二,碱+盐除杂无干扰物生成__可取。总之,在教学中只有全面落实三维目标,采用立体设计,组织活泼多彩的方式,同时融入生活情景,运用逻辑推理,抓住

8、主要矛盾,找到规律性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符合课改的要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