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对中风病因的认识

《内经》对中风病因的认识

ID:22364513

大小:56.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28

《内经》对中风病因的认识  _第1页
《内经》对中风病因的认识  _第2页
《内经》对中风病因的认识  _第3页
《内经》对中风病因的认识  _第4页
《内经》对中风病因的认识  _第5页
《内经》对中风病因的认识  _第6页
《内经》对中风病因的认识  _第7页
《内经》对中风病因的认识  _第8页
《内经》对中风病因的认识  _第9页
资源描述:

《《内经》对中风病因的认识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内经》对中风病因的认识【关键词】《内经》中风外风说内风说  中风病,历代论述颇多,而对本病的认识当首推《内经》。其对中风病虽未见专篇论述,却散见于诸篇之中,涉及到本病病因病机、证候、治则、治法等方面,尤其对中风病因的阐述,翔实而精辟。兹将其有关内容整理总结如下。  《内经》认为中风的病因与体虚、饮食、情志等有关。依不同症状表现和发病的不同阶段而有不同的名称,如有神志障碍的称“暴厥”“薄厥”“大厥”“煎厥”“击仆”等,有肢体偏瘫的称“偏枯”“偏风”“卒中”等,还有“喑”“痱”等称谓。从症状、病机等方面给予了详细描述。另外《内经》提及“大风”和“

2、微风”,其中“大风”类似现代医学“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行性脑卒中”,后者多认为是中风先兆。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中首创中风病名,并沿用至今。认为正气先虚、外风入中是本病发病的根本原因。中风病因的探讨,唐宋以前多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以内虚邪中立论,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突出以“内风”立论。实际上《内经》关于中风病因的论述,二者并重。  1外风说  外风是六淫邪气之一。《素问·骨空论》云:“风者,百病之始也。”即风为百病之长、为百病之始,为外感诸病证的先导。《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使人偏

3、枯。”《灵枢·刺节真邪》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以上说明风邪从皮毛侵入人体,逗留于肌肉腠理之间,游走于经络之中,这种病理现象产生通常是在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的情况下。气候突变,外风入中经络,气血痹阻,运行不畅,筋脉失于濡养,这种证候风邪入中较浅,所以病情相对较轻。风邪偏中于身之半,以致营卫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于濡养而发偏枯,即所谓“内虚邪中”。《内经》所述外风致中风病证候虽不尽相同,但其病位均在脑,外风致卒中偏枯,初起必有外风之症状。仲景发挥了《内经》外风学说,认为中风系由络脉

4、空虚,风邪乘虚入中,自汉以后,外风学说占统治地位,一直沿袭,并持续到金元时期。  临床所见,中风虽四季均可发病,但以盛夏、冬季时节为多,此时天气或酷暑难耐或寒气逼人。中医素有天人相应之说,随着天气变化,人体的内环境也要与外界相适应,而老年人气血亏虚,卫外不固,一旦机体阴阳与外界阴阳失去平衡,风邪入中则也可诱发中风。  2内风说  2.1体质虚弱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具出矣”。《素问·脉解篇》:“内夺而厥,则为喑痱,此肾虚也。少阴不至

5、者,厥也。”  以上说明,老年人脏腑日衰,气血渐亏,机体阴阳失衡,尤以肝肾阴虚为其发病基础。下虚上实,阴虚阳亢,导致肝风内动,此乃中风的重要病理基础。后世李东垣的“本气自虚”,认为中风病机为“元气虚衰”、“内伤不足”,表现为内伤之“风”,开内风为中风之端。故在《脾胃论·胃虚元气不足诸病所生论》中有“邪之大者,莫若中风……必中虚”之论〔1〕。明·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杂证漠·非风》中指出本病的发生“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2〕,力倡中风非风论,二者认识可能源于此。    2.2烦劳过度劳累为中风病的主要诱因之一。因本病基础为“气血不

6、足,阴阳失调”,而“劳则气耗”(《素问·举痛论》),阴精更损。轻者气虚鼓动无力而致血瘀,瘀阻肢体经脉、舌窍,则出现肢麻、半身不遂、舌强语謇等证;重者可使阴亏于下,肝阳鸱张,阳化风动,气血上冲,心神昏冒而出现昏迷等中风危候,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谓:“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绝”。如《杂病源流犀烛·中风源流》曰:“劳倦过甚,耗其精血,虽其少壮,无奈形盛气衰,往往亦成中风;或因劳乏过度,正气衰弱,气血不足,营卫失调,风邪乘虚而入,使气血痹阻,肌肤筋脉失濡养而见偏枯,劳倦过度,易致人体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日久必致阴亏于下,阳浮于上

7、,虚阳鸱张亢盛,致内风骤生,偶因内外失宜,扰动气血,必致血随气逆,上冲于脑而发病。”因此说,劳倦过度是内风产生的常见原因。  2.3情志失调五志过极为中风病的又一主要诱因。因七情与气血调和有密切关系,其中,恼怒与中风的发生尤为相关。《素问·脉解篇》:“肝气当治而为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性情急躁之人,平素肝阳偏亢,遇事易怒,暴怒伤肝,肝阳暴涨,引动心火,风火相煽,气热郁逆,气血并走于上,心神昏冒则卒倒无知。临床所见,因暴怒诱发中风者,多为中脏腑,故危险性更大,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使人薄厥”。

8、《素问·调经论》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复返则死”。进一步说明,大怒伤肝,肝阳暴亢,火升风动,气血逆乱,并走于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