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比较诗学的角度看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发生

从历史比较诗学的角度看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发生

ID:22396882

大小:5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9

从历史比较诗学的角度看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发生_第1页
从历史比较诗学的角度看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发生_第2页
从历史比较诗学的角度看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发生_第3页
从历史比较诗学的角度看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发生_第4页
从历史比较诗学的角度看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发生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历史比较诗学的角度看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发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历史比较诗学的角度看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发生摘要:白话文学取代文言文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大变革,对于这场变革,以往的研究多认为这是欧风美雨影响下的一种“突变”,割裂了中国书面语的传统,甚至割裂了中国文学的传统。本文借用俄国历史比较文艺学中提出的历史比较诗学理论,结合胡适的论述和中国白话文学的发展史来重新审视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发生,从而得出五四白话文运动是中国早已有之的白话文发展的“迎汇的潮流”与外来影响融合的结果的结论。  关键词:白话文运动历史比较诗学迎汇的潮流    用白话文学取代文言文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项重要内

2、容,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提倡,白话文取代了行用几千年的文言文成为中国的标准书面语言,可谓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有人认为这是一项翻天覆地的“突变”,认为白话文的提倡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求新求变的精神的体现,割裂了中国书面语的传统,进而割裂了传承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传统,造成了中国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断层。也有人认为白话文运动是欧风美雨影响下的产物,实用主义哲学、达尔文的进化论等都是胡适等人提倡白话文的理论根据,而欧洲各国以本国语言取代拉丁语的国语运动更是直接启发了当时的留美学生提倡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运动。而作为这次运动的干将的胡适则认为这次运动的发

3、生是他们偶然在国外发起的,胡适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的导言中曾写到:“我在《逼上梁山》一篇自述里,很忠实的记载了这个文学革命运动怎样偶然在国外发难的历史。”[1]在《逼上梁山》一文中,胡适自述了从清华留美学生监督处一位书记的传单,到留美学生的暑期讨论、书信往来,到凯约嘉湖上一只小船的打翻偶然引出白话诗等种种偶然因素怎样凑在一起把他逼上梁山,逼出了一场白话文运动。胡适在文中谈到他们在国外的讨论时说:“‘文学革命’的口号就是那个夏天我们乱谈出来的。”[2]在结尾他又说:“此后文学革命的运动就从美国几个留学生的课余讨论,变成国内文人学者的讨论

4、了。”[3]似乎白话文运动完全是几个干将在沐浴了欧风美雨之后在国外偶然酝酿出来的,是外力作用的结果。其实,这种种看法都失之片面,都没有把白话文运动的发生置于历史文化的背景下来考察,本文力图借助于历史比较诗学的观点来看待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发生。  根据历史比较诗学的观点,任何影响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也不单是机械的外力推动的结果。俄国历史比较文艺学的奠基人亚·尼·维谢洛夫斯基(1838—1906)早在上个世纪就提出了著名的“迎汇的潮流”的概念。维谢洛夫斯基指出,对别国文学影响的“借用要求于接受者一方的不是空地,而是迎汇的潮流,是相似的思想方向和相近的幻

5、想形式”。“迎汇的潮流”的理论依据是,在相似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意识形态的各种相同形式得以发展的必然性。而影响的实现总是接受者对于借用因素进行创造性改造,通过具有独特创造个性的作家的运用而接受过来,融汇到自己民族文学的传统中。[4]而维谢洛夫斯基的后继者日尔蒙斯基则认为“民族间文学影响得以实现的基础是该社会、该文学中存在有‘输入’这种影响的内在需要,其自身中存在着多少已在形成的类似的发展趋向。因此,影响的产生不是偶然的,不是单纯来自外部的机械性推动力的结果,而是有规律性的,是受社会制约的。这一制约性取决于前一时期民族、社会、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

6、5]如果我们抛开胡适自己的一面之词,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进行考察,再细读胡适的自述,我们会发现,白话文运动的发生正是中国国内自唐至晚清以来一线相承的“迎汇的潮流”与打开国门之后外国文化的启发交互作用的结果,而胡适等干将只不过顺应了这一潮流,担当了“具有独特创造个性的作家”的历史工作。  首先,中国文言文背驰已经有悠久的历史,白话文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之前也已有悠久的历史,产生了许多白话文学作品,例如从佛经输入中国开始,翻译佛经的人认为有的地方文言文不足以传达佛经的意思,所以用浅近的语言来翻译,体例已接近白话。后来佛门中的讲义语录更是多用白话,开创了白

7、话语录体。到宋朝人讲学也采用白话为语录,语录体遂成为了讲学所用的正体,而且,这个时候,白话已久入韵文,从唐宋人的白话诗词中就可以看出。到了元代,中国在异族统治之下的三百年间,产生了一种通俗行远之文学,产生了白话文写的小说《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白话戏曲则尤不可胜记,关汉卿、马致远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学最接近言文合一,已出现了白话文几乎成为文学的语言的趋势。只是这一趋势进入明朝后被阻遏了,但在民间却一直没有消失,而是一线相承,不绝如缕,清朝的《红楼梦》便是白话文学的典范高峰之作。可见,中国自唐以来就有一线相承的白话

8、文学发展的趋势,有“迎汇的潮流”,白话文在中国的提倡并不是“一块空地”,而是“我们有了一千多年的白话文学作品,禅门语录,白话诗调曲子,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