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而为之》 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 教案

ID:22966281

大小:59.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11-02

《知其不可而为之》 教案 _第1页
《知其不可而为之》 教案 _第2页
《知其不可而为之》 教案 _第3页
《知其不可而为之》 教案 _第4页
《知其不可而为之》 教案 _第5页
资源描述:

《《知其不可而为之》 教案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教学目标:一、理解并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分析理解特殊句式,《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二、了解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思想,理解孔子的积极入世。三、联系现实,通过“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样的话题,探讨孔子积极入世思想的现实意义。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从隐士与孔子的言行差异中体会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认识孤独、寂寞于乱世,却锲而不舍地追求道的品德。教学难点:如何在翻译、注解的情况下落实文言词句。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夸父逐日夸父不量力,

2、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文中说夸父“不量力”,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就是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二、熟悉课文,概括每章内容,落实文言词句1.说明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止子路宿:止,使……留宿杀鸡为黍而食之:食,给……吃(饲)见其二子焉:见,使……拜见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洁,使……保持纯洁怀其宝而迷其邦:迷,使……迷乱2.翻译下面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部分(子)之三子告,(三子)不可(接舆)趋而辟之,(子)不得与之言子

3、路行以(之)告(子)鸟兽不可与(之)同群丘不与(之)易也3、翻译下面的语句,指出句式特点: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即“谁与”,与谁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吾非与斯人之徒而与谁晨门曰:“奚自?”:自奚莫己知也:莫知己也果哉,末之难矣:末难之矣固定结构: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之士哉:与其……哪比得上……二.理解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和他苍凉、无奈的行道生活。(一)参看孔子简历:艰难的童年公元前550年前,孔子的父母(66岁的著名勇士“叔梁纥”和16岁的纯情少女“颜征在”)相爱,他们冲破礼法的种种制约勇敢地结合在一起。由于他

4、们的结合不符合礼法,故称“野合”。公元前551年8月27日,孔子诞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内“尼丘”山的一个山洞中(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孔子因“尼丘”而名“丘”,字“仲尼”(“仲”表示排行老二)。3岁时,父亲叔粱纥去世,享年69岁。其正妻施氏大权在握,孔父之妾施氏被虐待至死,其子孟皮因患小儿麻痹症而残疾,备受歧视。19岁的孔母颜征在无法在孔家立足,带着孔子和孟皮,孔母颜征带着孔子回到了娘家曲阜城内阙里,过上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受人歧视的艰难生活。15岁时,孔子立志做学者。17岁时,孔母颜征在因生活的折磨和社会的歧视心力交瘁而死。政治上

5、的起落公元前501年,孔子51岁,开始走上仕途,后因政绩卓著,升大司寇,并代理宰相。在孔子的治理下,鲁国大治。第五年春季,孔子55岁,齐国害怕鲁国强盛,采用反间计离间鲁国君臣关系。孔子只好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公元前497年,孔子55岁,开始周游列国。从55岁到68岁,共计13年,孔子转辗卫、陈、鲁、宋、蔡、齐、楚等诸侯国推行自己的仁政、礼治思想,多次险遭不测,深陷囫囵,其间因兵、因饿等备受磨砺,尤其使孔子感到难过的是他的为政思想,做人理念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甚至得到贤哲隐士的嘲讽,更不要说推行了。公元前484年,时孔子68岁,他终

6、于在多次碰壁的情况下,带着万般无奈和遗憾,孤独地回到鲁国。开始修诗书礼乐。公元前479年,73岁的孔子去世。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子贡守墓六年。以墓为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孔子故居改名为孔庙。今天我们就来解读孔子内心万般寂寞、孤独的内心世界,体味他锲而不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二)梳理文意。1、“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想做什么?为什么不可为?为什么明知不可为还要去做?1)孔子想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出仕,从政。2)礼崩乐坏的现实。从文中找出依据:弑;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今之从政者殆矣司马迁:弑君36,亡

7、国52,诸侯奔走不保其位者,不可胜数,教案《《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孔子的经历:游历十四年,遇上八十多位君主,没有得到重用,春秋重霸道,而非王道。3)这几则文字围绕“知其不可而为之”编撰在一起,短文怎样体现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请摘录有关语句来回答。A孔子沐浴而朝: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诉自己“不敢不告”?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内心世界?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表现了孔子对这件事的重视,重在“为”在陈成子弑君后,孔子反复申诉报告,要求出兵讨伐无道。“沐浴而朝”说明孔子对这件事的重视

8、。“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孔子虽然离职还乡,但是仍然以大夫身份关心政事,表现了孔子“知其不为而为之”的精神,两个“不敢不告”,写出了孔子心中无限的感叹和无奈。反复申诉,说明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责任来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知道自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