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传统思想资源及其当代启

和谐社会传统思想资源及其当代启

ID:23566071

大小:66.68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09

和谐社会传统思想资源及其当代启_第1页
和谐社会传统思想资源及其当代启_第2页
和谐社会传统思想资源及其当代启_第3页
和谐社会传统思想资源及其当代启_第4页
和谐社会传统思想资源及其当代启_第5页
资源描述:

《和谐社会传统思想资源及其当代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和谐社会:传统思想资源及其当代启示》作者此文是从先秦时代的理论中来谈其对建构和谐社会所具有的意义。为什么把寻找和谐社会建设理论资源的注意力一下子跨越两千余年而集中于先秦时代?理由有二:一是先秦是我中华民族的“轴心时代”,是我中华民族确立文化发展总体方向和基本内容的时代,其中包括十分丰富的建构和谐社会的思想材料。二是秦汉以降历代思想家在遭遇社会冲突时都追溯到先秦,尤其是儒家学说,去寻找重建秩序与和谐的精神启示。虽然历代的重新阐述包含着创新,并在创新中持续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但有关和谐社会的基本概念、基本

2、价值立场大抵来源于先秦学说。一、建构和谐社会的哲学思想:“和与同”及“阴与阳”——一种颇具中国特色的辩证哲学中国先秦的“和同”论强调的不是事物对立面的斗争,而是对立面的统一:相反、相辅、相成。如何缓和对立面的斗争而强化对立面的统一与协调,关键是要求处于矛盾主导地位的一方积极主动地将对立面的要求转化为自身的责任。(一)“和与同”:和谐秩序只存在差异性的统一之中周太史伯认为“和生万物,同则不继”。强调和谐秩序只存在于多样性、差异性的统一之中。那么,差异性本身是否包含着矛盾,诸多差异性的事物(方面或因素)如何才能

3、达到协调和统一?晏婴劝告齐景公要“和而不同”,意即后世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以周太史伯和晏婴为代表的春秋时代思想家们赞成“和”而排斥“同”;突出事物(包括社会与政治现象)的多样性、差异性,十分强调一个合理的秩序(和谐)只能存在于多样性、差异性中间,甚至认为,只有相反(的因素)才能达到相辅相成。至于差异内含着矛盾,矛盾内含着冲突和转化,春秋时代的“和同”论没有论及。(二)“阴与阳”: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概念的最早提出者是西周末年的伯阳父。首次将阴阳概念提升为哲学范畴的是《老子》,首次将阴阳概念提炼为最高哲学

4、范畴,并用以组织成一个辩证思想体系的是《易传》。在老子看来,人类社会内部的诸种差别,尤其是统一事物内的对立两极绝不是建立秩序的基础,更不会自动地导向和谐,而是相反,是引发无限社会冲突的重要根源。既然事物的差异性,尤其是人类文化建构起来的价值差异是引发人与人之间相互竞争,并由竞争导致的一切冲突和祸害的总根源,于是老子提出:“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总之,老子看到了矛盾的普遍性,看到了矛盾的主要(主导)方

5、面和次要方面,看到了矛盾的转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老子不是把矛盾转化的动力(动因)放到矛盾次要方面的生成,壮大及其发动的“挑战”方面。恰恰相反,他认为占据矛盾主导一方的极端发展是事物转化的根本原因。正是主导方的恶性膨胀压垮了矛盾的另一方,从而促成了原有统一体的破坏。《易传》则认为若要在矛盾双方建立起有效的秩序,关键在于占主导地位的一方要将“对立面”的利益要求有效地吸纳到自己的政治过程中来。中国先秦儒家的政治伦理,其实质是一种责任伦理,尤其是统治精英的责任伦理。儒家一再宣传的“民本”思想,其实是要求统治精英将

6、民众的基本民生要求纳入政治,从而构成政治稳定和秩序的现实基础。一、建构和谐社会的社会-政治思想:重新解读孔、孟、荀的和谐社会理论春秋战国之际,中国社会从“宗法社会向家族社会”转型。一方面在政治上否定“世卿世禄”,倡导任人唯德唯才,另一方面在社会领域维持,甚至强化家族共同体的伦理关系,以便作为社会秩序的基础。(一)“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孔子的社会和谐思想只要社会财富在统治者和劳动民众之间均衡分配,生产就会发展,财富就会增长,国家税赋也相应增加,国家财政是可以足用的(即“均无贫”);只要社会安定,民众安居

7、乐业,就不会感到劳动力的稀缺(即“和无寡”);只要境内的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那么统治权力就不会倾覆(即“安无倾”)。儒家的“均”或“平”,是指有差别的均衡,是多少不一,但各得其所的均平。就董仲舒而言,他给出了社会贫富分化的上下极限:“使富者足以示贵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调节“两极”处于“中庸”或“中和”状态的是“礼”。礼是衡量中庸的标准,而中庸的最高目标是和谐。(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论建构和谐社会的条件孟子创建了“仁政”理论。仁政的第一个条件是如何防止“暴君污吏”对土地资

8、源的大肆圈占,这不仅关系到劳动者的生存问题,也关系到国家的税赋问题。所以要“正经界”,即确定土地的产权,或说土地的使用权。第二个目标是将全国耕地均衡地分配给每个农户。孟子是一个坚定的“民本主义”者。君权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首先要阻止“贪官污吏”兼并农民的耕地,其次要“制民之产”。民本思想与君主政治责任伦理互为表里。确切地说,民本要求托付于非民众所能直接制约的统治精英的道德自律和政治责任。要求政治权利承担社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