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本到民主

从民本到民主

ID:23690920

大小:56.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09

从民本到民主_第1页
从民本到民主_第2页
从民本到民主_第3页
从民本到民主_第4页
从民本到民主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民本到民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民本到民主中国政治传统的一大特色是民本主义,其含义可以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概括。作之君,君王须负责民众的生育长养;作之师,君王须负起民众的教化之责。倘若君王没能很好地养民以致民众不得不自养,那么这个君王就不合格。仅仅做到养民而没有教民,也还是不够的,不教而用之,谓之殃民;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世。(《孟子告子下》)如果君王很好地做到了养民和教民,那么他就是一个仁君,君民之间就达致理想的和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亦天下,忧亦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后世范仲淹将孟子的这种思想还推进了一步,提

2、出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民众这一面来说,仁人在上,百姓贵之如帝,视之如父母,为之出死断亡而愉。(《荀子富国》)自汉武帝时期儒学获得独尊地位,民本主义就一直是中国传统政治的指导原则,以致两千多年后,中国的统治者依旧念兹在兹:从来为君上之道,当视民如子。朕抚育诚求,如保赤子,不惜劳一身以安天下之民,不惜惮一心以慰黎庶之愿,各期登之衽席,而无一夫不得其所,宵旰忧勤,不遑寝食。(雍正:《大义觉迷录》)民本主义的内容至少包括这几个方面:一、所有的人分为两个群体:君和以君为核心的统治集团(治人者),民众(治于人者);二、道德诉求是这两个群体

3、作为政治存在的合法性依据;三、两个群体的道德诉求有所不同:治人者要求爱民(仁),治于人者要求忠君(忠);四、道德诉求既来自于自身,也来自于对方,成为带有普遍性色彩的社会意识形态。民本主义以其田园诗般的温情撩人遐想,尤其是在中国这种自古自视为天下的封闭圈子里,更成为人们千古不易之理想。但理想归理想,现实却与之完全相背,不仅圣君贤相旷百世不一遇,(梁启超:《新民说论进步》)中国社会历数千年,也仅成此一治一乱之局,而半步未进。(严复:《法意》按语)一旦与完全异质的西方文明碰撞,立即一败涂地。很多人在探讨个中原由,但他们的思路仍然局限在民本主义的圈子

4、中:太公之言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孔子说: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又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又曰:先之劳之。夫子值东周之衰,世变未极,故为此浑容之语。洎乎孟子,世变将极,上下之情愈离,故其言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又曰:君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其悲天悯人,冀世主之一悟,不啻大声疾呼。卒之举世聋聩,竟无用者,终成暴秦之祸,伤已!汉、唐以降,虽代有令辟,而要皆创业之始,挟其假仁小惠笼络天下,以求遂其大欲。守成之主并此而去之,百计防维,全其权,固其

5、私,为子孙谋,去古人利天下之心愈远而愈失。此所以治乱相寻无百年而不变。宋儒误引《春秋》之义,谓君虽至不仁,臣民必顺受不贰。呜呼!信如斯也,则是天之立君,专为鱼肉斯民,而天下兆民胥供一人之用。有是理乎?为君者乐其言便于一己之私,亦从而嘉许之,以布告四海。执持愈坚,缚束愈甚,于是天下之民气愈遏抑而不能伸,天下之民心愈困穷而无所告,郁久猝发,若决江河,不横溃四出,尽溃堤防而不止。嗟乎,孰使之然哉!(郑观应:《盛世危言原君》)在这段话中,民本主义依旧是衡量、检讨政治得失的标准,依据这样的标准,之所以有如此不幸的现实,根源在于君不尽责,去古人利天下之心

6、愈远而愈失,没有做一个仁君。反过来说,如果他们不聋聩,听从孔孟之言,真正成为一个爱民如子的仁君,就不会导致这样的结果,而是相反。这正是中国人考察中国传统政治的一贯思维,究其实,还是缘于人们没有摆脱民本主义的窠臼。理性如梁漱溟者,也作如是观,他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说,中国之不免于专制,并非其本意,而理想自理想,现实自现实,终古为一不落实的文化。按照他的说法,这样的现实只是因为理想没有落实的缘故,倘若理想得到落实,就不会是这样的现实了。他与郑观应并无实质区别,民本主义仍然是其思维的主导。又过了许多年,中国社会也经历了样式更为丰富、结果更为惨烈的试

7、错,现在我们终于认识到:中国之所以有这样的现实,原因正在于我们有那样温情脉脉的民本主义理想。我们姑且同意统治者并无建立极权专制的本意吧,但民本主义必定要导致极权专制却是千古昭然之理。依据民本主义思想,治人者必定是一个道德圣人,否则的话,他的统治就缺乏政治合法性,同时也难以解释他成为治人者的事实之所以然。因此,大德必得其位。大德者必受命。(《中庸》)盖生民之道,惟有德者可为天下君。此天下一家,万物一体,自古迄今,万世不易之常经。(雍正:《大义觉迷录》)既为百举不过的道德圣人,在逻辑上,治人者就必须要享有独尊的地位,否则,就自相矛盾。因此荀子说:

8、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自古及今,未有二隆争重而能长久者。(《荀子致士》)为了达到独尊,在手段上就必须要消弭一切个体性的差异,当是非,齐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