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高三历史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ID:23708601

大小:87.5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11-10

高三历史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_第1页
高三历史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_第2页
高三历史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_第3页
高三历史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_第4页
高三历史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兴起的有关史实,认识新中国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了解“文革”中“教育革命”的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教育带来的巨大破坏,造成“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的严重损失。了解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伟大成就,联系现实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了解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关法律文件。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运用历史图片、影视资料和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将理性分析与感性认识相结合,引导学生归纳整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

2、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比较“文革”时期教育的破坏,新时期教育的繁荣,明确认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有稳定的政治局势作保障,而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又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科教兴国”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及方针;“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及伟大意义;新时期“依法治教”;新时期教育发展成就。难点:科教兴国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材料:美国依据1948—1984年经济实际增长数据,将传统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增长(100%)=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技和教育)。日本19

3、52—1961年的经济增长模式为:经济增长(100%)=3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6%(科学技术)。 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60%—80%,我国占30%左右。提问:对比以上几种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探究其间的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指导学生审题,指出材料所示增长模式按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来分其实只有两种,随着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的不断加大,反映出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展示材料,导入新课。江泽民同志曾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教育为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

4、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摆在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讲授新课:一、人民教育的奠基出示知识结构表格。从“知道时代背景”、“了解具体措施”和“认识影响”掌握。教师简要概括奠基时期的时代背景,师生共同了解该时期重要的教育方针和具体措施及其影响。时代背景具体措施影响新中国成立①接管改造旧教育,创建社会主义新教育。教育事业回到人民的手中。②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确定了教育发展的方向。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③制定新中国的教育方针。确定全面发

5、展的教育方针。④发展全日制学校,建立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扫除文盲,培养人才。1949——1965年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通过表格的完成,学生对这一子目的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再利用【学思之窗】的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表格,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开基创业中国教育取得的重大成就。材料中的比较项涉及到高、中、小学校及在校人数的变化。所以第一个问题: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哪些发展要从教育体系和被教育者两个方面谈。从高、中、小学校的变化可以得出新中国教育事业一方面的成就是形成了从小学到大学,从全日制教育到

6、半工半读教育等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从在校人数的变化,我们可以得出,另一方面的成就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从我们上面的表格可以得出,取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制定并全面贯彻了正确的教育方针。二、动乱中的教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因为这是我的北京,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出示历史图片和食指的诗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节选)。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了解历史图片的内容,通过对话认识“教育革命”时期广大青年学生失去受教育的权利,失去青春,失去幸福权利的多桀命运。设问:这种曲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进而根据课文整理本目的要

7、点:1、这种曲折出现的原因:“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文化大革命”的开始。2、表现:学校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1966年废止高考制度;70年代招收不需要文化课考试的“工农兵学员”。3、教育遭到的破坏以及不良影响:整个民族文化素质下降;中国教育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出示中日教育和经济的关系表格和文字材料。:材料1据统计,十年间中国至少少培养了200万中专毕业生和100万大学毕业生。据估算,十年中的中国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材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