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离骚教案3

高二语文离骚教案3

ID:23800010

大小:57.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10

高二语文离骚教案3_第1页
高二语文离骚教案3_第2页
高二语文离骚教案3_第3页
高二语文离骚教案3_第4页
高二语文离骚教案3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离骚教案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二语文离骚教案3!.第二8教"育H资6源_网r无韵之离骚——太史公笔法小议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叙”、“引”交互,“感”、“议”结合的书评写法。2、体会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蕴涵的实录精神和批判意识。说明:在《学海无边》一序中曾论及本文“不单纯是评价,而是读后感”,言下之意,她是以“通人生”的方式,来读《李将军列传》,来议太史公笔法的。《无韵之离骚——太史公笔法小议》一文没有大段的慷慨激昂的议,但“感”、“议”结合,却让读者感受到深沉的感情和强烈的爱憎。可以说,“感”、“议”结合是这篇书评的特别之处,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习借鉴。本文肯定和赞扬了司

2、马迁的实录精神及批判意识。教师可组织学生研读探讨,引导学生正确评价中国历史上的悲剧人物,这对学生养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无裨益。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太史公笔法之奇;“叙”、“引”交互,“感”、“议”结合的书评写法。2、难点:司马迁传写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及价值。说明: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但文章篇幅较长,教师宜指导学生速读课文,圈划关键词句,迅速把握文章思路和基本内涵。虽然文章“叙”、“引”、“感“、”议“有声有色,可圈可点,但文章内容对于读者毕竟隔了一层,要切实理解太史公笔法,体会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蕴涵的实录

3、精神和批判意识,就要了解司马迁其人其作,尤其要通读《史记·李将军列传》。如将研究性学习引入教学中,就可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拓宽学生知识面,授之以渔,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熟悉背景引入课题1、教师课前布置:(1)以“走近司马迁”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研读《太史公自序》,认识这位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了解他郁结于心的不平,了解他忍隐苟活,创作《史记》的漫长痛苦的艰难历程。(2)自读《史记·李将军列传》、《报任安书》。2、学生两分钟交流研究性学习心得,教师顺势引入课题。1、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

4、源,查找资料,并将资料整理成文,与班中同学共享。2、交流研究性学习心得。可谈对司马迁的认识,也可谈对司马迁作品的看法。1、熟悉背景可扫除阅读障碍,提供阅读思考方向,促使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作品。学习《无韵之离骚——太史公笔法小议》时,需要结合司马迁的人生遭遇才能分析出作品“貌似平淡,却蕴涵无穷感染力”的太史公笔法。而这种笔法的深刻内涵缘自于司马迁的人生际遇。因此,教师有必要组织学生通读《史记·李将军列传》,建立对文本的初步印象;让学生通过网络查询《报任安书》等作品的时代背景,走近司马迁。2、此环节是为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同时也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速

5、读文本把握线索说文解字激发兴趣1、课文副标题为“太史公笔法小议”,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看看这篇文章的“议”落在何处?2、在文言文中,“奇”这个字有几种含义?课文取的是哪一种含义?1、学生速度课文,寻找关键词。文章的“议”落在“奇气”上,也即太史公笔法的特点上。2、学生联系所学,回答。教师可提示:“奇”是多音字,读音不同,含义有别。明确:(1)qí“奇”意为特殊的,稀罕,不平常。(2)jī“奇”意为余数,零头;与偶相对;命运不济、坎坷不平。本文取的是“不平常”之意。“命运坎坷不平”这一含义虽未明说,但“小议”的根本落在李将军、太史公的悲剧命运。(这

6、点可在“良史之辨”环节再讨论)本文以“奇”字立骨,因此抓住“奇”字,既可纲举目张、把握全篇,又能增强学生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