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出血热诊疗方案 

埃博拉出血热诊疗方案 

ID:23860971

大小:77.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11

埃博拉出血热诊疗方案 _第1页
埃博拉出血热诊疗方案 _第2页
埃博拉出血热诊疗方案 _第3页
埃博拉出血热诊疗方案 _第4页
埃博拉出血热诊疗方案 _第5页
资源描述:

《埃博拉出血热诊疗方案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埃博拉出血热诊疗方案埃博拉出血热(Ebolahemorrhagicfever,EHF)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EB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人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突起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埃博拉出血热病死率高,可达50%-90%。本病于1976年在非洲首次发现,目前主要在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南非、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非洲国家流行。1.病原学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Filiviridae),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

2、毒。病毒呈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状、“L”形等多种形态。毒粒长度平均lOOOnm,直径70-90nni。病毒有脂质包膜,包膜上存呈刷状排列的突起,主要由病毒糖蛋白组成。埃博拉病毒基因组是不分节段的负链RNA,大小为18.9kb,编码7个结构蛋白和1个非结构蛋白。埃博拉病毒可在人、猴、豚鼠等哺乳类动物细胞中增殖,其中对Vero和Hela等细胞敏感。埃博拉病毒可分为扎伊尔型、苏丹型、本迪布焦型、塔伊森林型和莱斯顿型。除莱斯顿型对人不致病外,其余四种亚型感染后均可导致人发病。不同亚型病毒基因组核苷酸构成差异较大,

3、但同一亚型的病毒基因组相对稳定。埃博拉病毒对热有中度抵抗力,在室温及4°C存放1个月后,感染性无明显变化。60°C灭活病毒需要1小时。该病毒对紫外线、Y射线、甲醛、次氯酸、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敏感。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和宿主动物。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非人灵长类均可为本病传染源。目前认为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为狐蝠科的果蝠,尤其是锤头果幅、富氏前肩头果幅和小领果蝠,但其在自然界的循环方式尚不清楚。(二)传播途径。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被感染动物的各种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

4、感染。病人感染后血液中可维持很高的病毒含景,医护人员在治疗、护理病人、或处理病人尸体过程中,如果没右严格的防护措施,容易受到感染。医院内传播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暴发流行的重要因素。据文献报道,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的精液中可分离到病毒,故存在性传播的可能性。有动物实验表明,埃博拉病毒可通过气溶胶传播。虽然尚未证实有通过性传播和空气传播的病例发生,但应予以警惕,做好防护。(三)人群易感性和发病季节。人类对埃博拉病毒普遍易感。发病主要集中在成年人,这和暴露或接触机会多有关。尚无资料表明不同性别间存在发病差异。目前尚未发

5、现埃博拉出血热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三、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病毒进入机体后,可能在局部淋巴结首先感染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其他单核吞噬系统的细胞(mononuclearphagocyticsystem,MPS)。一壁感染的MPS细胞转移到其他组织,当病毒释放到淋巴或血液中,可以引起肝脏、脾脏以及全身固定的或移动的巨噬细胞感染。从MPS细胞释放的病毒可以感染相邻的细胞,包括肝细胞、肾上腺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感染的MPS细胞同时被激活,释放大量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TNF)。这些细胞活性物质可增

6、加血管内皮细胞的通透性,诱导表达内皮细胞表面粘附和促凝因子,以及组织破坏后血管壁胶原暴露,释放组织因子等,最终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在感染晚期可发生脾脏、胸腺和淋巴结等大量淋巴细胞凋亡。主要病理改变是皮肤、黏膜、脏器的出血,在很多器官可以见到灶性坏死,但是以肝脏、淋巴组织最为严重。肝细胞点、灶样坏死是本病最显著的特点,可见小包涵体和凋亡小体。U!潜伏期2-21天,一般为5-12天。尚未发现潜伏期有传染性。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高热、畏寒、尖痛、肌痛、恶心、结膜充血及相对缓脉。随后可出现恶心、呕吐、腹

7、痛、腹泻、粘液便或血便、皮疹等表现。重症患者可出现神志改变,如嗜睡、谵妄等症状。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包括鼻、口腔、结膜、胃肠道、阴道、皮肤出血或咯血、血尿等,可出现低血压、休克等。可并发心肌炎、肺炎和其它多脏器受损。90%的死亡患者在发病后12天内死于出血、多脏器功能衰竭等。五、实验室检查(一)一般检查。血常规:早期白细胞减少,第7病日后上升,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可减少。尿常规:早期可有蛋白尿。生化检查:AST和ALT升高,且AST升高大于ALT。(二)血清学检查。1.血清特异性IgM抗体检测

8、:多采用IgM捕捉ELISA法检测。2.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采用ELISA、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三)病原学检查。1.病毒抗原检测:巾于埃博拉出血热有高滴度病毒血症,可采用ELISA等方法检测血清中病毒抗原。2.核酸检测:采用RT-PCR等核酸扩增方法检测。一般发病后2周内的患者血标本中可检测到病毒核酸。3.病毒分离:采集发病一周内患者血清标本,用Vero、Hela等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埃博拉病毒高度危险,活病毒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