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城市规划体系与特点 (2)

新加坡城市规划体系与特点 (2)

ID:24010952

大小:38.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2

新加坡城市规划体系与特点 (2)_第1页
新加坡城市规划体系与特点 (2)_第2页
新加坡城市规划体系与特点 (2)_第3页
资源描述:

《新加坡城市规划体系与特点 (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新加坡城市绿地特点对我们的启示摘要:针对建国初期市区中心交通过度拥挤、住房、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及挑战,新加坡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全面的规划体系。这一体系包括战略性规划、总体规划、协调各机构间土地利用、实施政府土地售卖计划和日常的发展项目管制与审批等。从多个角度分析新加坡城市规划的特点,如可持续交通策略、城市发展形态、住房、经济发展、绿化、保护文化遗产等1城市规划特点1.1可持续交通策略。总体规划初期优先确定主要高速公路、干路和轨道交通网络,预留其所需用地以减少实施时可能面临的用地矛盾。另外,为支撑商业和住宅密集地区,在进行详细交通规划时选

2、择在该地段建立主要交通车站及设施,以有效连接这些重要枢纽,保证换乘的便捷性。用地规划方面也同步配合,在公交枢纽周围规划较高密度发展,以推进公交导向型的发展。另一方面,新加坡通过提供便捷、票价低廉的公交服务和不断扩大公交网络,大力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在交通管理方面,通过拥车证制度控制车辆增长、实施电子公路收费系统管理道路使用。这些多管齐下的措施有效地降低了道路系统的负荷,保持道路交通通畅,将道路用地控制在12%以内,确保国家持续发展。新加坡的目标是2020年前,高峰时段公交出行比例从目前的59%提高至70%。1.2紧凑型城市。一个城

3、市的可持续性与其形态有密切的关系,鉴于国土面积有限、人口持续增长,新加坡从可持续土地利用角度,采取集约紧凑型的城市建设模式。除了公交导向式的建设,也优先发展已开发地段,使每个开发地段的建设达到规划可容许的最高密度,尽量节约土地,保存未开发地段。采取高密度、紧凑型的城市形态也可以减少出行时间和距离,更有效地利用已建成的交通系统、公共与基础设施,有效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1.3多管齐下的商业发展。在商业发展规划方面,新加坡采取多管齐下的方式,除了加强中央商业区的发展之外(如目前重点发展的滨海湾新市区计划),也规划了多个区域商业中心和周边商业中

4、心,见图3。在全岛各地提供活动中心,不但能避免城市中心过度拥挤,也在全岛范围内提供就业机会和服务设施,减少对交通系统的需求,节能减排,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1.4新镇与政府组屋。新加坡约80%的人居住在全岛23个新镇内的政府组屋。这些新镇经过全面性的规划,为居民创造自给自足的居住环境。新镇内除了高质量、可负担的住房,还就近提供相应的配套设施,如学校、公园、诊所、民众俱乐部、图书馆、体育设施、商场等,见图4。新镇周边也规划低污染的工业区,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由于日常所需的基本设施都近在咫尺并有便利的交通系统相互衔接,可以减少居民出行的需求。

5、另外,新镇设计也考虑了街道景观、步行系统连通性等,以创造高品质的生活环境。31.5支持经济发展。由于新加坡缺乏天然资源,因此只能通过发展二、三产业创造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中央商业区的振兴(如规划发展的滨海湾计划)有助于建设一个现代金融商贸中心,吸引国际企业和人才入住[5]。工业方面,在这40年间,工业模式从早期发展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逐渐向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知识密集方向转型,开辟了尖端科技工业。规划也同步配合,制定裕廊石化岛、新型的商务园(如科学园、国际商务园、樟宜商务园,纬一生物科技园、洁净工业园、实里达航空工业园等),并结合多所大学

6、形成科技带。概念规划也预留土地为未来主要工业的增长服务,如石化、科研、生物药剂、航空业等用地,确保在长期发展中能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另外,工业用地也经过周密考虑,将无污染性的轻工业设置于住宅区周边,鼓励混合用地,提高就近就业机会,从而减少通勤需求。1.6花园城市。新加坡于1967年开展了花园城市运动,在道路两侧、未开发土地和新开发地段上积极植树,同时也建设大型公园与休闲设施。到20世纪80年代进一步在道路与公园的种植上引入花卉,同时开辟更有特色的主题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为适应岛国的特殊条件,新加坡也发展“公园联道系统”,利用狭小地段如河道、

7、道路旁进行绿化并铺设步行道和自行车道,形成绿色网络串联全岛的公园,从而提高公园和绿色空间的可达性和可利用性。“公园联道系统”中最引人注目的项目是建设一个150km长的环岛联道,让户外及骑车爱好者在不间断情况下游览全岛。随着新加坡城市化的推进,“花园城市(GardenCity)”(见图5)的构想将更上一层楼,在概念规划中预留更多绿地并增加休闲活动场所,进一步提升公园与河畔的连通性和可达性并保留自然生态与栖息地[5]。另外,在城市建成区鼓励垂直绿化、空中花园等绿化措施。1.7保护文化遗产。除了城市硬件设施建设,新加坡在土地规划中也致力于平衡

8、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需求,适当保留特色建筑和成立历史保护区[5]。20世纪80年代至今,全岛保存修复了超过6800栋建筑物和55栋古迹,另外还有3个主要的历史保护区:牛车水、小印度和甘榜格南,见图6。这些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