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几种思维

浅谈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几种思维

ID:24287388

大小:62.1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3

浅谈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几种思维_第1页
浅谈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几种思维_第2页
浅谈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几种思维_第3页
浅谈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几种思维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几种思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几种思维有些教师和学生企图通过大量的习题训练来掌握各种不同物理题型的解法,花费了很多精力,却无法收到满意的效果.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只是注重了解题结果的“量”,而忽略了解题过程中的“质”:没有在解题过程中深化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没有总结升华出物理解题的思维方法.作为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概括总结物理解题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谈谈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几种高中物理解题思维.1模糊思维模糊思维是处理模糊的、不断变化和错综复杂联系中的各

2、个因素时,以不确定发展趋势与现实状态来整体把握客观事物而进行的全息式、多维无定式思考的方式.物理解题中模糊思维的具体体现是用近似处理的方法忽略实际问题中对结果影响极其微小的因素,把复杂的物理情境问题用简单的物理情境问题近似代替,从而使问题的求解变得容易.现就此方法在物理解题中的运用举例说明如下:例1在真空中速度为v=6.4X107m/s的电子束连续地射入两平行极板之间,如图1,极板长度L=8.0X10-2m,间距d=5.OX10-3m.两极板不带电时,电子束将沿两极板之间的中线穿过,在两极板上加[TP11GW2

3、18.TIF,Y#]-50Hz的交变电压U=U0sinwt,如果所加电压的最大值U0超过某一值UC时,将开始出现以下现象:电子束有时能通过两极板;有时间断,不能通过.求UC的大小?解析具有一定初速度的电子在与初速度垂直的方向受一交变电场力的作用,其运动应该是比较复杂的,但我们注意到电子通过极板所用的时间很短,而且交变电压的周期较大,其数值的比较为:电子通过平行板所用的时间[SX(]l[]v[SX)]=[SX(]8.0X10-2:]6.4X107[SX)]〜10_9s,交变电压的周期匕^乂(]l[]50[SX)]

4、=2X10-2s,可见[SX(]l[]v[SX)]T.因此,某一电子通过平行极板时,极板间的电压以及场强可以看作是恒定不变的.这里把变化的电场对于各个电子通过瞬间看作是不变的,就是一种近似处理的方法.开始出现时通时断现象时交变电压的最大值UC,也就是电子刚好不能通过时电压所取的值,设此时场强为EC,电子所受电场力为f,在垂直极板方向产生加速度a,经时间t通过极板,则即当电子通过时,当电压变化到Vc=91V时,电子就不能通过.本例中,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在电子通过极板瞬间把电压近似看成不变,使得问题情境变得筒单、

5、明朗,这种近似是合理的,它不影响问题的结果.2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所谓正向思维就是“循规蹈矩”,从问题的始态到终态、顺着物理过程的发展去思考问题,而逆向思维则是反其常规,把问题颠倒过来思考的思维方式.有很多物理习题,利用正向思维无法解决或难于解决,而利用逆向思维却能收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效.下面通过具体实例来说明.例2—物体以某一初速度在粗糙平面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最后停下来,若此物体在最初5s和最后5s经过的路程之比为11:5.则此物体一共运动了多少时间?解析若按常规思维方式即“从条件推演结论

6、”的思维方式,应根据匀变速运动规律列式,这势必会碰到总时间t比前后两个5s之和10s是大还是小的问题:若t〉10s将时间分为前5s和后5s与中间的时间12,经复杂运算得t2=-2s,再得出t=8s的结论.如果采用逆向思维,将物体的运动按时间先后顺序颠倒过来看,即物体的运动看作是逆向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处理,将会简捷得多.按逆向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求解.设运动总时间为t,最后5s通过的路程为s2,则物理学中,像此类具有可逆性、对称性的物理过程还很多.若能充分运用运动的可逆性、电路的可逆性、光路的可逆性

7、等,将初态与终态颠倒、物与像互易,往往会使我们从山穷水尽的困境中走出,到迗柳暗花明的坦途.3图象思维所谓图象思维是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画出对应的象,利用图象的物理意义来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如:运动学用v-t图象求物体发生的位移,功能关系问题中用F-s象求变力做功,伏安法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中,用U-I象求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等等.利用图象分析,既直观又方便.现举实例说明如下:[TP11GW219.TIF,Y#]例3如图2所示,质量为M,长为1的长方形木板B置于光滑水平面,在其右端放一个质量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