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风险识别及干预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风险识别及干预

ID:24426949

大小:5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4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风险识别及干预_第1页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风险识别及干预_第2页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风险识别及干预_第3页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风险识别及干预_第4页
资源描述: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风险识别及干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风险识别及干预阳国英付京摘要目的:通过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风险因素的识别,探讨干预措施规避中药注射剂使用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发生的70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患者的情况。结果:患者年龄大、药物配置时间长、给药30min内、溶酶使用不当、配置药物操作方法不当、输液器的选择是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主要风险因素。结论:应提高护理人员在中药注射剂使用过程中对于ADR风险的防范意识,加强护理人员使用药物知识的培训,制定监管措施及标准化药物配置流程。

2、.jyqkg/支)18例,参麦注射液(20ml/支)16例,参麦注射液(100ml/瓶)13例,痰热清注射液(10ml/支)10例,疏血通注射液(2ml/支)7例,灯盏花素注射液(50mg/支)4例,血塞通注射液(5ml/支)2例。1.2风险识别方法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护理风险识别是对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进行系统的连续识别和归类,并分析产生护理事故的原因及过程[1]。针对以上70例ADR按照患者的年龄、药物配置的时间、反应发生的时间、反应发生时临床表现、配药的溶酶、配制药物的操

3、作方法、输液器的选择,进行回顾性分析归类。2结果出现不良反应的70例患者中,过敏体质4例,占5.71%。年龄≥80岁34例,占48.57%;61~79岁21例,占30.00%;≤60岁15例,占21.43%。在药液配置2h后使用,发生ADR7例占10.00%;3h发生15例,占21.43%;4h发生20例,占28.57%;5h发生28例,占40.00%。输液后发生ADR最短的为5min,最长7d,发生在30min内的48例,占68.57%;发生在30min后的22例,占31.43%。临床表现主要

4、为:皮肤损害36例,占51.43%;血管损害14例,占20.00%;呼吸系统5例,占7.14%;循环系统8例,占11.43%;消化系统3例,占4.29%;全身反应4例,占5.71%。70例患者中溶媒选用不当造成的ADR14例,占20.00%;配药操作方法不妥造成的ADR21例,占30.00%。使用普通输液器的42例,占60.00%;使用精密输液器的28例,占40.00%。3讨论3.1ADR与年龄的关系老年患者易发生ADR的原因:随着老年人肝肾功能下降,肾小球率过滤及肾小管分泌功能降低,肾血流量明

5、显减少而影响体内药物的排泄;肝血流量的降低,肝药酶活性减弱而致解毒能力下降;组织器官功能的减退,靶器官对某些药物作用的敏感性增加;对药物剂量个体差异大,药效阈值变窄,易发生药物蓄积。另外,由于老年人合并疾病较多,联合用药较多,使药物产生相互作用几率升高。相关研究表明,老年患者合并用药后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ADR发生率为7%~20%[2]。3.2ADR与药物配置时间的关系中药注射剂从提取到使用各个环节均可造成微粒叠加,不溶性微粒对人体的危害早已形成共识,是导致临床表现涉及多器官、多系统的主要原因。中

6、药注射剂中的不溶性微粒可造成局部血管堵塞和供血不足,并进一步导致组织缺氧,产生水肿、肉芽肿,从而引起过敏反应和热源反应[3]。林玲等[4]研究表明,中药注射剂配置后随时间延长,不溶性微粒数呈现出不同程度增加。3.3ADR与发生时间的关系中药注射剂静脉滴注时药物直接进入身体,无首过效应,其ADR大多发生在输液后5~30min内,其原因是静脉注射时,药物的作用速度和效应快[5]。3.4ADR的临床表现其中皮肤损害表现为皮疹、瘙痒、局部皮肤红肿、灼热感等;循环系统表现为心悸、口唇发绀、颜面水肿、苍白、

7、大汗、手脚麻木等;血管损害表现为沿静脉走向有条索状红线且伴疼痛;呼吸系统损害表现为胸闷、喘憋、呼吸困难等;全身反应表现为寒战、高热等;消化系统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血液系统表现为过敏性紫癜。3.5ADR与溶酶的关系由于溶媒选用不当,易增加ADR的发生。如参麦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中药注射剂的pH值为4~6.5,与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产生大量的不溶性微粒,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机会,一般应用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静脉滴注。因此,静脉使用中药注射剂时要更加慎重,严格按使用说明使用溶媒,不能用其

8、他溶媒替代[6]。3.6ADR与配药操作的关系配置液体时,用加过其他药物的注射器抽取中药注射液,或在静脉滴注过程中换上另一种药物时,由于滴管内还存在其他药物而发生配伍变化,使不溶性微粒增加。因此,最好采用单一中药注射液配伍输液应用,尽量避免与多种药物混合静脉滴注,这样才能做到安全、合理、有效的用药[7]。3.7ADR与输液器具的关系大量试验表明,中药注射剂中5~10μm的不溶性微粒远远大于西药注射剂,并且超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规定[8]。普通输液器只能过滤>15μm的微粒,滤除率只达到8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