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四“度”,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把握四“度”,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ID:24677907

大小:56.1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4

把握四“度”,创设有效问题情境_第1页
把握四“度”,创设有效问题情境_第2页
把握四“度”,创设有效问题情境_第3页
资源描述:

《把握四“度”,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把握四“度”,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赵春青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麻店镇中学251705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体现新理念,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选取了大量的资料,创设不少的问题情境,表面看来学生动起来了,热闹非凡,气氛活跃。但课后反馈却不知所学或一知半解。究其原因:有的问题情境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脱离学生实际,缺乏真实性;有的问题情境没有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情感需求,无法达成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还有的流于形式,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为活动而活动……在这些课堂中,

2、学生对活动所呈现的“问题情境”理解不透,体验不深,也很难做到学以致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开拓思路,激活想象,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一、注意设问的效度,提高设问的针对性问题设计必须依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设计问题的方向、依据,也是问题的价值所在。但目前不少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过于随意,偏离教学目标,使设问成为课堂点缀。如“这图片让你想到什么”、“看了这组图片你的感受是什么”等等,这一类问题

3、过于宽泛,使学生犹如“雾里看花”、无所适从,降低了设问的有效度。因此,课堂问题情境的设计应紧紧围绕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而定。要能巧妙地将教学目的与要求告诉学生,引发学生的探究的兴趣,进而引发思考。如我在执教八上《法律保护我们的生命健康权》时,我利用同学们都熟知的“4.28胶济铁路火车相撞事故”导入新课,并设疑:乘客的什么权利受到侵害?相关责任人受到法律制裁说明了什么?面对图片和材料,你还想说什么?三个问题层层递进,指向性明确,激发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通过对问题交流,达成认识:牛.命

4、健康权是重要的,法律保护我们的生命健康权。这样顺理成章地导入新课,又吸引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为展开整个课堂教学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服务的0的。二、注意设问的梯度,提高设问的层次性所谓梯度,就是在设问吋,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入求知的高度。另外,教师在课堂提问对象的选择上,要做到因题而异,因生而异。将简单的问题留给基础差的学生,将难的富冇挑战性的问题留给基础好的学生。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所冇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参与交流中体验,在感悟中提

5、高。教师提问后,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有呼应,学生回答对的应加以肯定,给予鼓励;错的应予以指导,不完整的予以补充,冇独到见解的应加以赞扬。这样才能发挥提问的重要作用,让更多的学生广泛参与,起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如我在执教七上《你了解自己的情绪吗》中“情绪的产生和变化”这一知识时,我选取了“温哥华冬奥会女子短道速滑3000米接力赛,中国队经历悲喜两重天,神奇夺冠”的案例,设计了两个问题:1.最初判决韩国队获得冠军的时候,两国选手、教练的情绪怎样?这种情绪的产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2.改判以后,人们的情绪又发

6、生了怎样的转变?造成这种情绪转变的原因是什么?对于设计的这两个问题,我认为,较好地体现了梯度性:两个问题的第一问学生都可以通过视频得到结论,(后进生冋答)在此基础上小组共同交流探讨“情绪产生和变化的原因”,这个吋候,优秀生的作用得以更好地体现:组织讨论,开拓思路,总结发言。使得问题的探讨解决更为有效。三、注意设问的广度,提高设问的开放性“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计不应停留在“我问你答,一问一答”的浅层次上,更不应该成为优秀生的“独舞”。问题的设计要考虑一定的广度,既要考虑大多数学

7、生的认知水平,又要考虑设问的开放性,可以让不同的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分析问题,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因此,课堂提问的设计要做到着眼于学生思维的发散点,从一个0标出发,启发引导学生在己有知识的基础上,利用既得信息,进行多角度分析,有意识、有0的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在共同交流与探究中,使其思维处于积极开放的状态,让学生不断进入“柳暗花明”的境界。如有位老师在执教《我们向往公平》吋运用了这样一则案例:2009年7月,受金融危机影响,上海嘉定区某公司停产,包括丽娜叔叔在内的34名农民工工资、保险共计55万元被

8、拖欠,他们几次到公司讨要得不到解决。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农民工受到公平对待了吗?猜想34位农民工可能会怎么办?对于第一设问,学生结合材料能很容易得出结论:公司的做法对农民工不公平。对于第二设问“猜想34位农民工可能会怎么办?”就注重了设问的广度,体现了问题设计的开放性。一石激起千层浪,“面对公司不公平的做法,农民工可能会怎样维权,维护社会公平?”学生探究的思路被打开:学生甲认为会打击报复公司领导来发泄心中怒火;学生乙认为会到法院去起诉,通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