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hasa”的汉语音译词的音韵学分析

“lhasa”的汉语音译词的音韵学分析

ID:24772221

大小:7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4

“lhasa”的汉语音译词的音韵学分析_第1页
“lhasa”的汉语音译词的音韵学分析_第2页
“lhasa”的汉语音译词的音韵学分析_第3页
“lhasa”的汉语音译词的音韵学分析_第4页
资源描述:

《“lhasa”的汉语音译词的音韵学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Lhasa”的汉语音译词的音韵学分析张华娜丙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摘要】“Lhasa”的汉语音译词在汉文典籍中先后有“逻些”、“逻娑”、“喇撒”、“喇萨”、“拉萨”等说法。自清代起,“拉萨”的词形确定了下来,使用至今。“拉萨”作为“Lhasa”的一个汉语音译词,有一个成词过程。木文试从音韵学角度对“Lhasa”的汉语音译词演变作一梳理。【关键词】Lhasa汉语音译词音韵学【中图分类号】H2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0)11一0046-02拉萨(Lhasa),是今丙藏首府,在藏语中为“圣地、佛地”之意。公元7世纪,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将吐蕃王朝的都城从今山南雅隆一

2、带迁至今拉萨区域,作为吐蕃都城。拉萨(Lhasa)古名称为“惹萨”(Rasa),是“山羊之土”的意思,据说源于建大昭寺时白山羊负土填湖的故事。大昭寺建成后,前来朝拜的人很多,在其周围形成了居民聚居区,慢慢成了有名的佛教圣地,“Lhasa”也逐渐代替了“Rasa”。据《红史》记载:“在拉萨地方召集吐蕃大臣会议,由钵阐布念咒辞。”公元823年,“Lhasa”在文献记载中取代了“Rasa”。自“Lhasa”出现后,其藏文书写和语音没有再发生变化。汉语词汇中的“拉萨”,是“Lhasa”的藏语的对音,是一个汉语音译词。今“拉萨”这个词语也有其成词过程。汉文史籍中最早出现“Lhasa”的汉语音译词是在

3、《唐书·吐蕃传》中:“其赞普居逻些。”其后的《新唐书·吐蕃传》也记载道:“赞普居跋不川或逻娑川,有城郭庐舍不肯处,联毳帐以居。”“逻些”“逻娑”即今拉萨区域,“逻些”“逻娑”即唐宋时期“Lhasa”的汉语音译词,在当时应当与其翻译的藏文音接近。既然“Lhasa”的藏文音没有发生变化,我们可以推想“逻些”“逻娑”也当与今“拉萨”读音相近。“拉萨”可以说比较准确地翻译了其藏语音,而“逻些”“逻娑”这两个词语却与今“拉萨”读音相差悬殊,那么“逻些”“逻娑”这两个词是如何变化而失去了作为“Lhasa”的汉语音译词的资格,被“拉萨”取而代之的呢?这是汉语语音演变产生的结果

4、。我们可以从汉语音韵学的角度对“Lhasa”的汉语音译词演变作一梳理。《唐书》和《新唐书》分别成书于五代和宋代,这是汉语发展的中古吋期。以《广韵》为代表的中古音系中,“逻”苏箇切,去声,来母,箇韵;“些”也是苏箇切,去声,心母,箇韵;“娑”素何切,平声,心母,歌韵。《字汇》中“娑”为苏箇切,又成了去声。根据一些学者的拟音可知,中古歌部发[a]音,是开U—等韵,也就是说“逻些”“逻娑”在中古时期韵母都为[Q]。而“逻”字声纽是来母,来母一直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声母之一,没冇发生过变化,一些学者把来母拟音为[I],则“逻”就可以拟音为[Io]。而“些、娑”同为心母,心母拟音为[s],则“些、娑”可

5、以拟测为[SQ]。因此,“逻些”“逻娑”可以拟音为[lasa],这与今“拉萨”声韵相同。可见,在唐宋吋代,作为汉语音译词,“逻些”“逻娑”是能较好地翻译表达“Lhasa”的藏文语音的。王力先生在《汉语语音史》中对宋代的“歌”韵部拟音为[?],可见在宋代时“歌”韵部读音已经开始发生变化,由[a]向[?]演变,即由圆唇低元音向圆唇半低元音转变,元音发音部位发生后高化。但“歌”韵部字在这种情况下基本上还能充当“Lhasa”的对音。“逻些”“逻娑”在唐宋吋代读[lasa]是符合事实的。在《中原音韵》中,一些学者拟测“歌”韵开口呼字为[o],与宋代相承。如果说宋代是“歌”韵的过渡期的话,那么在元代“

6、歌”韵读音己变则可以确定了。在明清吋代音系中,“歌”部己经融入“梭波”韵部中,王力先生在《汉语语音史》中指出:“歌韵舌齿字本属开口呼,从明代起,己经转入合口呼了。”在现代北京话中,中古音“歌”韵的开U—等字中的舌齿类己经演变成了合U呼的[uo]音了,“逻些”“逻娑”即为代表,所以“逻些”“逻娑”才和今“拉萨”音有了差别。确切地说,从明代起,“歌”韵合口呼的舌齿类字就与以前的开呼音有了大的区别,这吋就不宜再用“逻些”“逻娑”做“Lhasa”的汉语音译词了。因此,此后的汉文典籍再想准确地表达“Lhasa”的音,必须重新选用其他汉字。明代的汉文史籍中出现了“喇撒”一词代替了“逻些”“逻娑”作为“

7、Lhasa”的对音。《藏族简史》中的《明代藏族地区略图》就用了“喇撒”。“喇”和“撒”都是后起字,而“撒”在《集韵》中为桑葛切,入声,心母,曷韵。《中原音韵》中入声韵尾已消失,入声转为阴声韵,“撒”字作为“曷”韵开U呼舌齿类字在元代并入了“家麻”韵,拟音为[a],在明清吋期的韵书中并入“麻沙”韵,也发[a]音。“喇”字产生后也没有发生变化,最早的汇有“喇叭、喇嘛”等,在当吋同“撒”组成“喇撒”一词作为“Lhasa”的汉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