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ID:24911954

大小:5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7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_第1页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_第2页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_第3页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_第4页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_第5页
资源描述: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第30课综合探究: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一、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历史渊源之一:传统文化(一)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至今还在发生影响,含有一定的活力的文化。(二)传统文化的特点:①相对稳定,具有延续性(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②博大、开放、汇聚百川;③优劣融于一体。(三)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①源远流长,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②近代以来,在向工业文明、现代化迈进过程中,传统文化

2、表现出诸多不能适应的滞后之处。(四)传统文化的构成: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还包括法家、墨家、兵家、道教和和佛教等。(五)传统文化中的宝贵精神遗产:1、思想道德方面的优秀传统:①中华文化崇尚刚健自强、刻苦勤奋的精神意志;②提倡天下大同、强调个人对集体、国家应尽的义务、责任,鼓舞人们向心凝聚、忠于民族、爱国、克己奉公等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③强调身心和谐、天人协调(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贵和尚(社会关系的和谐中庸的处世思想)等。2、社会制度中的优秀成分:①行官制度的设计与实施(中央集权、三省六部制)②相对先进和

3、公平的选官制度(科举选官制度)③官员的政治修养、个人修养及其施政之道等。3、其它方面:①法家、道家、墨家、兵家、佛教、明末清初带有启蒙性质的思潮等文化遗产中也有丰富的智慧和经验。②王充等批判和质疑精神,明清之际先进知识分子宣传的断义逐利,经世致用以及革新精神。(六)怎样吸取传统文化的养份1、传统文化的优劣融于一体的特征。优:见上。劣:漠视个人的主观情绪要求、压抑个体创造性等。2、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吸其精华,弃其糟粕。我们应该站在新世纪的时代高度,用改革创新的视野对传统文化加以审视解析,决定弃取,并

4、纳入新文化体系中融会创新。对于传统文化中的专制、封闭意识等糟粕,则要彻底批判否定,肃清负面影响,以摆脱旧传统习惯势力的桎梏,这同样是建设新文化必不可少的前提3、有关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几个问题。(1)孔子的儒家学说和20世纪初尊孔复古逆流的区别孔子思想是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对人、社会、自然关系的思考,对于调整以上各方面的关系以及当时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是重大的,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北洋军阀的尊孔复古逆流是想继续用封建思想来禁锢人们的思想,并维持他们的统治,是反动的倒退的复辟。它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

5、进步,给国家和民族带来了灾难.(2)五四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和“文革”期间砸孔庙的内涵的区别。A、批判的程度和内涵不同。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人物并非无条件地否定孔子其人其说,而是在正面肯定其在历史上的地位的同时,又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而“文革”中对于孔子及其思想持全盘否定的态度,实质也是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B、目的、作用不同。前者主要是为了反对当时的反动统治者的专制独裁,促使了人们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起到了思想启蒙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而“文革”中的破坏孔庙的行为是一场文化劫难,没有任何

6、进步意义。C、不同。(3)东亚部分国家与地区的经济腾飞是否是中国儒家思想复兴的结果?东亚部分地区的经济腾飞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便利的自然条件,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发展战略的切实可行,二战后世界经济复苏并快速发展的推动。同时,为应对工业文明的一些弊端,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别挖掘出来并赋予新的意义,一定程度上为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软环境”。(4)西方崇尚中国传统文化,是否意味着要皈依古老的中华文明?否。现代的工业文明和现代的思想文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导原因,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合理因素尽管在东西方不同程度

7、地产生了一定的正面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西方崇尚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要皈依古老的中华文明(5)中国古代文明成为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的原因.①统一而强有力中央集权的政治行政系统;②古代历史上中国社会发展和经济文化的先进性;③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一个自足,完整的体系;④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4、怎样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二、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历史渊源之二:外来文化。1、外来文化的内涵。2、古代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及经验教训。(1)汉唐。唐对外推行开放和兼收并蓄政策,成就了华夏文明的辉煌。(2)明清。明清对外趋于保

8、守,结果落后于世界潮流,成为近代中国备受屈辱的重要因素之一。(3)认识。①对待外来文明的态度开放与否,与当时国家的先进、强大与否有关。②“欲求超胜,必须会通”,各种文化都有自身的长处和独特性,应该注意融通各种文化,不断发展自身文化。③坚持对外开放政策等等.3、近代以来对待西学的不同派别,列表简要概括其主张及其影响.(1840—1949)(1)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魏源为代表,主张”师夷长技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