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的政策取向

构建和谐社会的政策取向

ID:24992387

大小:58.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17

构建和谐社会的政策取向_第1页
构建和谐社会的政策取向_第2页
构建和谐社会的政策取向_第3页
构建和谐社会的政策取向_第4页
构建和谐社会的政策取向_第5页
资源描述:

《构建和谐社会的政策取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构建和谐社会的政策取向近年来,我国社会不均衡问题日显突出,以收入分配失衡、贫富悬殊为明显特征的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行业差别越来越大;“药费高、学费高、房价高”给社会普通民众和弱势群体的生活带来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环境保护和社会保障与安全等公共物品的供给严重不足。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社会和谐,进而对经济效率和持续发展构成制约。上述问题也引起了执政党和政府的关注。从执政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建设“更加和谐”的小康社会,到十六届四中全会完整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再到十六届六中全会将“和谐社会”

2、建设列为专门议题,这表明执政党正在适时地调整发展战略,逐步地将发展目标从以经济发展为重心调整为构建整体的“和谐社会”。与此同时,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也对其政策作出相应调整,期望通过“二次分配”和其他调控手段消除社会不和谐。那么,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是什么?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公共政策究竟应该坚持什么价值取向?社会公平:和谐社会的基础“社会和谐”与“社会公平”是两种不同的目标。“社会和谐”与“社会公平”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前者强调共同性,告诉我们“做人要厚道”,“要悠着点儿”,不要太过分;后

3、者强调差异性,告诉我们“做事要理所当然”,“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要太客气。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社会公平主要地体现为一种根本的制度安排,而社会和谐更多地体现为政策调节。从理论上讲,“社会和谐”应当以“社会公平”为基础和前提。在两者的关系中,体现社会公平的制度安排当然是更加根本的要素,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而社会和谐强调的是各种社会要素之间的动态平衡,不同阶层的成员相互认可,彼此认同与互助合作。因此,没有体现社会公平的制度安排,“社会和谐”就会变成缺乏动力的静态的“和平状态”(即平均主义状态下的“共

4、同贫穷”,或者称之为“呆滞状态”更为恰当)。进一步而言,没有社会公平,就谈不上社会和谐,那样的话,社会就处在一种“战争状态”;一味地强调“社会和谐”而不强调“社会公平”,就会导致平均主义,那样的话,社会就处在一种“呆滞状态”。而“和谐观”与“和平观”有所不同。和谐观不仅仅注重和平共处这样的静态结果,而且更看重和谐互动的动态效应,强调在不同和差异的基础上,互助互补,保持多样和谐。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一味追求相同反而因内聚力不足而容易弓I发不和(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区

5、分“机械性”和“有机性”社会的结论是,维持“机械性”社会的“和平状态”只能靠强力__专制或军事暴力),差异与多样化创造互补与合作的机会,反而容易促成和谐状态。贫富悬殊、收入分配失衡,让“公平分配”成为当前最热门的话题。为了克服贫富悬殊,人们自然想到了政府,主张政府积极干预,呼唤政府加大“二次分配”的力度。这就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才算是“公平”?是不是“二次分配”就算是社会公平的核心内容?换句话说,把富人的钱拿来补偿给穷人,这是不是就是社会公平的全部意义?一般认为,贫富差别被认为是市场机制的必然结果

6、,但是,贫富差别的存在不一定就意味着“社会不公”。那种旨在缩小收入差距的分配政策,其理论依据可能是“社会和谐”,而不一定是“社会公平”。换句话说,被人们称道的所谓“二次分配”政策,其出发点应该是“社会和谐”,而不是“社会公平”。“公平'主要不是财富分配的所谓“平等”,而是机会的自由,也就是给每个人以机会,不让富人凭借自己的优势永久地占据主导地位,也不让穷人永远没有翻身的机会。一个好的社会,应该是一个开放和竞争的社会:让富人始终保持危机意识,永远面临别人的挑战;让穷人永远不会感到绝望,始终保有信心

7、和机会,即使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也不会将沮丧化作仇恨。这才是最大的公正。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最根本的制度安排就是给每个成员以自由,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发现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和途径。反垄断,保自由:和谐社会的政策导向那么,谁是机会自由的敌人?垄断!那些强势集团和既得利益者,凭借自己已有的资源优势,通过垄断把别人挡在门外,扼杀别人的机会,以便永久地保住自己的优势地位。如此看来,政府作为社会公正的维护者,它所做的工作就是破除垄断,保证自由竞争,它的现实政策指向就应该是:设法削低市场准入门槛,保证给更多

8、的人以机会;设法消除行业垄断,打破既得利益者的垄断地位;设法保障市场自由规则,约束市场主体的行为,保证公平竞争。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我们哪些政策值得检讨和反思。缩小贫富差距(“二次分配”),实行行业监管,保护民族产业,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城市改造与市政管理(政府追求形象目标)等等,这些都成为政府干预的理由和借口。然而,这样的干预可能在很多情况下保护了垄断利益,牺牲了机会自由。比方,就拿政府监管来说,金融监管、信息监管、网络监管、新闻监管、文化监管、社团组织监管等等,这样的政府监管充斥于社会生活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