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维也纳学派看古印度逻辑学派

从维也纳学派看古印度逻辑学派

ID:25076517

大小:54.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18

从维也纳学派看古印度逻辑学派_第1页
从维也纳学派看古印度逻辑学派_第2页
从维也纳学派看古印度逻辑学派_第3页
从维也纳学派看古印度逻辑学派_第4页
从维也纳学派看古印度逻辑学派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维也纳学派看古印度逻辑学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维也纳学派看古印度逻辑学派从维也纳学派看古印度逻辑学派哲学家殷.Latilal),数十年如一日从事古代印度逻辑学派、逻辑实证论和英美语言解析哲学的研究,大有从数理逻辑学、句法学、语义学和科学哲学方面打通印度哲学和西方哲学的意思,最值得我们注意。这个很有生气的学术潮流,我想现在国内留心西方哲学和印度学发展动向和里。但是,当时谈话的具体内容是什么,那位专家又是谁,艾耶尔都没有做具体说明。实际情况是,从五世纪到八世纪,是印度逻辑学最发达的时期。九世纪以后,受政治宗教环境变化的影响,它开始走下坡路,而代替它的形而上学派别,按照一般印度哲学史书的记载,主要就是吠檀多学派。艾

2、耶尔在自传里说的这两句话,是符合史实的,没有走样。一九五八年,艾耶尔有机会赴印度讲学。他脑子里大概还记挂着这个问题,就想趁机向当地的学者请教一下印度逻辑学。可是,结果却很令他失望。因为他发现,在印度的大学里,没有人对古印度逻辑学感兴趣,甚至也没有人对它的老对手吠檀多学派感兴趣。艾耶尔这番话,反映了当时的印度学术界对古印度逻辑学派和它涉入的两条思想路线的斗争还缺乏应有的重视。  艾耶尔的《名理新探》一书,着重阐述了维也纳学派反对传统形而上学的一面。这使不少与形而上学思想难舍难分的人对他敬而远之,其中竟然也有信奉吠檀多哲学的人。一九六一年,艾耶尔去美国讲学,有人安排他与

3、著名小说家克里斯托弗依修午德见面。依修午德是吠檀多哲学的忠实信徒,曾随印度吠檀多教师闭关修行,有奇书《师生情深》(MyGuruandhisDisciples,1980)详记其始末。他知道艾耶尔对形而上学和宗教神学不感冒,就想托故不见。但经不住友人三番五次劝说,最后还是见了。艾耶尔后来在自传里记述说,他没有料到的是,除哲学观点不同外,两人在其他问题上谈得倒是很投机。从教义上说,吠檀多梵我一如的玄思哲学,与柏拉图、黑格尔和柏格森的哲学一样,是典型的形而上学,与维也纳学派坚持的科学世界观完全对立。依修午德在见不见艾耶尔问题上的犹豫不决,反映了他们作为西方现代思想家,在世界

4、观和人生理想上确实存有很大分歧。他们一个是吠檀多哲学的信徒,另一个则是对古印度逻辑学派感兴趣的人,这种西方现代思想分歧的背后,间接地也隐现了古代东方印度哲学史上两条思想路线的斗争。  从艾耶尔的自传里,我们还无法推知他听到的印度逻辑学派,到底是指哪一家哪一派,也无法辨明到底又是哪一家的哪一部分学说使他产生了兴趣。我们所知道的是,古印度逻辑学派反对形而上学思想,以及因此受到排挤的命运,在参加过维也纳学派、一生关注逻辑实证论命运的艾耶尔那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他后来在伦敦大学讲课时,讨论班上有个学梵文和印度学的学生渥德尔(AnthonyK.otilalBanarsidas

5、s,1971)。这本著作在叙述印度各个哲学流派时,把大多数印度哲学史著作中讲得天花乱坠的本体论、宇宙论、轮回说、修行论和解脱论等等形而上学思想都视为赘疣,通通割去,只谈各派对逻辑学和知识论问题的态度。在他的手术刀下,印度哲学史实际上成了一部印度逻辑学派的历史(见该书前言和第一章)。那么,渥德尔为什么这样撰写印度哲学史呢?我们通读全书,发现他并无任何说明,也没有提到受什么人的启发或影响。可是,读到最后,我们却发现,《印度哲学大纲》第一版背后附有一篇作者渥德尔小传。小传寥寥数十字,特别醒目地点出作者曾是艾耶尔当年在伦敦大学教过的学生。我想,这并非作者或编辑的闲笔,而是想

6、借此暗示读者,本著作贯彻的全新印度哲学史编撰法,与艾耶尔是有些关系的。渥德尔这种披沙拣金的尝试,让人觉得他很大胆,也很有气魄。记得民国时著名哲学家、佛学家景昌极(他也曾研究数理逻辑和维也纳学派逻辑实证论多年)就佛学中什么该保存、什么该放弃说过这么一句话:佛法中有铜墙铁壁,虽撞而不倒者,六度万行、苦空无我、唯心唯识诸要义是。亦有土墙柴壁,将不撞而自倒者,三身六道、四大部洲、三十三天诸旧说是。(《哲学论文集》,14页,上海中华书局民国十九年版)在渥德尔眼里,印度哲学里那些五花八门的三途六道的轮回说,还有成佛作祖的解脱论,只不过是些随时都会倒的土墙柴壁。而只有各种与逻辑学

7、有关的思想,才是真知灼见,是撞而不倒的铜墙铁壁。我们也许可以说,《印度哲学大纲》所显示的渥德尔,是西方印度学家和梵文学家队伍里的一位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论者。  渥德尔在《印度哲学大纲》中着重介绍过一个叫新正理学的印度逻辑学派。新正理学起于十二世纪,在印度东北部的孟加拉一带尤其盛行。其学辨析细微,如理丝毛,严守逻辑学的阵地,不妄涉形而上学(汤用彤:《印度哲学史略》,138页,独立出版社民国三十五年再版本)。新正理学出现的时代,已不复是印度逻辑学史的全盛时期。但是,这一派还是出了不少名家,其中最有独创性的学者是罗怙主(Raghunatha,约1475约155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