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阳江导游词

格式阳江导游词

ID:25088148

大小:116.00 KB

页数:36页

时间:2018-11-18

格式阳江导游词_第1页
格式阳江导游词_第2页
格式阳江导游词_第3页
格式阳江导游词_第4页
格式阳江导游词_第5页
资源描述:

《格式阳江导游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格式阳江导游词阳江导游词阳江1.地理位置、区划、面积、人口:阳江市位于广东省西南沿海,1988年设立地级市,现辖阳春市(县级市)、阳东县、阳西县、江城区;面积7813.4平方千米,人口260.5万人。2.名字由来:阳江于“漠阳江”,而漠阳江起名又源阳“莫阳”,阳江最早叫“莫阳”,为什么呢?因为阳江古时候属于古越,居住的多是越人。古越语中,“牛”为“莫”,(阳江现在称“牛”还叫“牛么”);“羊”越语为“阳”,和太阳的“阳”。“莫阳”就是牛羊的意思,这说明古代的阳江曾是牛羊聚居的地方,或者是牛羊集市。江边现有一村,叫牛场村。这条江在莫阳,故此叫漠阳江。中国古代地理

2、立位,山北水南曰阴,山南水北曰阳,我们阳江在江之北,所以叫阳江。古代“青”、“春”谓之东,阳春在江东边,所以名叫阳春。3.阳江的荣誉:(1)“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2011年1月26日,《CCTV经济生活大调查》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播出,阳江市作为广东省唯一的城市,入选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2)“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阳江市,阳春市)。阳江依山傍海,旅游资源丰富。山、海、泉、湖、林、洞遍布全市,自然旅游资源品种全、品位高、空间组合佳,在广东省首屈一指。(3)“中国刀剪之都”(阳江市)。阳江刀剪产品产量占全国的60%,出口占全国的80%。(4)“中国风筝之乡

3、”。北有潍坊,南有阳江。(5)“中国温泉之乡”。温泉资源丰富。(6)“南海渔都”。东平鱼翅产量占全国60%。(7)“广东省山歌之乡”。当地咸水歌。4.特色产品:“阳江三宝”——小刀、漆器、豆豉。(1)阳江刀具:阳江十八子:国内刀剪龙头企业“十八子”在阳江发芽、生根直至今天,与阳江的制刀历史是有渊源的。时在1400年前的隋朝,民族英雄冼夫人屯兵阳江造剑制刀,奠定了阳江刀的悠久历史地位。解放前后,阳江老名刀匠梁季芙将阳江刀声名远播。阳江十八子集团公司创始人,集团董事长李良辉耳濡目染,一脉相承,专业制刀五十多年,制刀手艺炉火纯青。李良辉靠着一个“造一把中国最好的刀”

4、的纯朴而又远大的志向,从二十一年前一间只有8名员工不足200平方米的小作坊出发,洒下汗水,融入智慧,铸造辉煌。实现了阳江十八子的产业化,集团化。(2)阳江漆器:阳江漆器历史悠久,驰名中外有三百多年,是我国传统的工艺品之一,具有东方民族风格和浓厚的地方特色。它色彩绚丽,造形奇巧,技艺精湛,防潮耐用,既可作生活用品使用,又可作美术工艺品鉴赏。阳江漆器的制作,初时只生产皮箱、皮枕,颜色只有红黑两种。由于色泽光滑可爱,能防潮防蛀,因而人们很喜欢选用,生产逐渐发展,行销省港各地。传说清道光年间,有一个外国商人购得一批阳江漆皮箱,内装贵重物品,乘船回国。船在海上沉没。几天

5、后,这个商人偶然在海边拾获自己的一只皮箱。抹干后,外表光滑如故。揭开一看,不由得惊诧不已。原来他以为那只皮箱在海里漂浸了多日,里面的东西肯定被海水浸坏了,谁知箱里一点水渍也没有!这个商人不但逢人都夸这件事,还写文章在报上发表。于是阳江漆器便驰名中外了。阳江漆器的质轻、坚固、耐用,无裂缝。加上漆膜本身耐水、防潮、耐酸碱、耐大气侵蚀等化学性能以及耐温、耐靡,光亮、漆膜丰厚,更显得名贵而实用,因而销路很广。(3)阳江豆豉:豆豉,是阳江特产,是我国传统发酵豆制品。阳江豆豉,与阳江的漆器、小刀一道被誉为“阳江三宝”。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她带着浓郁的香味,走进全国大小城市

6、:上个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她飘洋过海远销港澳、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许多海内外客人,正是通过香醇味美的阳江豆豉,进而对阳江产生浓厚兴趣。很长时间,阳江豆豉是阳江人厨房里少不得的调味佳品。不管做什么菜,添一小把豆豉,便能化腐朽为神奇,变无味为有味。一颗半粒豆豉下肚,口舌生津,齿颊留香,回味悠长。在调料品种更加丰富的今天,豆豉依然为市民所喜爱。其中罐装豆豉有以下几种味道:蒜辣型、麻辣型、蒜蓉型、甜酸型、葱香型、姜香型。现在所知的豆豉共有两种。一种是又黑豆制成的豆豉,而令一种是用白豆或者黄豆制成的豆豉。都是阳江市民喜爱的调味料.阳江豆豉起源关于阳江豆豉的起源,民

7、间流传着一段凄美的故事。很久以前,平冈人王三德的老祖先娶窦氏为妻,生下一个儿子后就得病死了。剩下窦氏带着儿子,住在漠阳下游一间又矮又破的土地庙里,靠乞讨度日。一天,娘儿俩讨来许多煮熟的黑豆,窦氏娘舍不得吃完,就把剩下的黑豆收藏在瓦罐里。一晃过了一个多月。一天遇上刮风下雨,没法出门讨吃。窦氏记起黑豆,打开瓦罐一看,黑豆已经发了一层厚厚的霉。日子太苦,发霉的豆子也不能浪费啊。窦氏把霉洗干净,吃了一点点稍稍填下肚子,剩下的重新放进瓦罐。为免得熟豆子再发霉,她特意在上面撒了一把盐。又过了十几天。娘儿俩出远门乞讨归来,刚到家门口就闻到一股奇异的香味。屋里屋外到处找,发现

8、是瓦罐中的熟黑豆散发出来的。拿出一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