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朱熹的自由教育思想论文

浅析朱熹的自由教育思想论文

ID:25182321

大小:53.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18

浅析朱熹的自由教育思想论文_第1页
浅析朱熹的自由教育思想论文_第2页
浅析朱熹的自由教育思想论文_第3页
浅析朱熹的自由教育思想论文_第4页
浅析朱熹的自由教育思想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朱熹的自由教育思想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析朱熹的自由教育思想论文论文关键词:自由教育为己之学克己复礼论文摘要:本文通过研究朱熹的教育思想,发掘朱熹教育思想中的自由因子,来突出朱熹的自由教育思想。卢梭曾经说过,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论文关键词:自由教育为己之学克己复礼论文摘要:本文通过研究朱熹的教育思想,发掘朱熹教育思想中的自由因子,来突出朱熹的自由教育思想。卢梭曾经说过,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追求自由是人的本性,一贯如此。自由是人的本性,教育又使人成为人,所以教育更需要自由。自由教育就是为了实现个人的人格自由,唤起潜藏在人们心底的道德,它的目标就是如何实现人的自我发展。虽然把“自由”与教

2、育结合起来的“自由教育”这个概念虽然来自于西方,可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其实也是有其自由精神的,而蕴含文化传统的中国古代教育也应该有其自由的特质。让我们截取一个断面,通过对影响深远的朱熹教育思想的研究,来挖掘其中蕴含的自由教育思想。一、为己之学——自由教育的目标朱熹教育思想的根本目标是“为己之学”,与自由教育追求人的自我发展类似。这句话出自于孔子的《论语·宪问》,强调为学为己,而不在希求别人的称赞。朱熹的父亲在朱熹早年就把这个目标教给朱熹,认为它与认知自己、尽一己所能以实践自我有相等的价值。这个目标于是成为朱熹出仕为官及居家为学的指导原则。朱熹十八岁便通过科举取

3、得进士,从当时的标准看来,他已经荣获时下学者所能获取的最高荣誉。朱熹经常勉励诸生说:“学者所以为己。”他还惋惜说:“今之世,父所以诏其子,兄所以勉其弟,师所以教其弟子,之所以学,舍科举之业,则无为也。”因此他规劝学生们应该学古人“学以为己”,而不应该“学以为人”,意思是要他们立志了解自己,充实自己,而不应该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读书。朱熹认为,教育学生真正“为己之学”,就要做到“明人伦”,做“仁人”、“圣贤”。教育学生首先就要使学生明义理,会做人,而并非只是为学得书面的知识,做些华丽的文章,用以沽名钓誉,争权夺利。在朱熹与吕祖谦合编的《近思录》第二卷《问学》中,引用了程

4、颐论孔子“为己之学”这句话的说法:“‘古之学者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今之学者为人’,欲见知于人也”。“为己之学”在这里其实可以解释为:一个人应该自己找寻其道,好得到内心深刻的满足,得以解放内心。另外,朱熹在《论语精义》中也引述其他宋人的说法,解释“为己”为“自信之己”,“正心诚意”。他认为“为己”不仅为自爱之学,而实际上是以修己为开端,并推以及人。而成全自我不只是追求私己的满足,也是在于成全了别人。朱熹在玉山书院讲学的讲义后来成为他教育哲学最成熟、最正确的说明。他说:“盖闻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故圣贤教书为学,非是使人缀辑言语、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

5、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所以由此可以看出,朱熹认为“为己之学”是学问的终始,自始自终他总是主张这种精神的,只有道德的“学问”才真正可以取代应付科举的浮夸功夫,真正提高人的自身。二、克己复礼——自由教育的要求就正面而言,“己”是为学的目的,而“礼”则是用来代表节制一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客观规矩。一个人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只有相对的自由,我们追求的自由是心灵上的,我们应该在公众的群利或社会的益处的前提下克制自己的私欲。也就是说,一个人必须克服私己与他人间的冲突,这才能真正完成他自己。朱熹在《近思录》中将孔子“克己复礼为仁

6、”的典型定义安置在有关自省、克己的第五章。朱熹认为自省、克己是很基本的道德教养,大家需要用理性和道德来自我克制,所以克己经常与自制互相通用。与“克己”连在一起的“复礼”从儒家来说指的是回复到礼节或规矩。“克己复礼”指的就是一个人通过自我强烈的考验和训练,以及自我克制而达到自我超脱、自身发展,这是朱熹在教育上的要求。事实上,这种自我考验与训练在西方古典自由主义一向被认为是“自由的”教育。因为它强调的是通过发展和训练,使一个人得到能解放自己的能力,而达到“自己了解自己”。朱熹在《近思录》第五章引程颐的话:“人之视最先,非礼而视,则所谓开目便错了。次听,次言,次动,有先后

7、之序。人能克己,则心广体胖,仰不愧,俯不怍,其乐可知。有息,则馁矣。”对于人来说,其实有两个“己”。一个是原来、内心的真“己”;另一个是带有的“己私”,为自意所支配的“己”。朱熹认为教育学生,不能仅仅靠外在的约束来控制他们的“己欲”,而应该把他们的内心发扬出来,这样不仅能充实自己,并能推己及人,在外在礼节的社会秩序中,用正式的方式与其他人和谐相连。三、平民教育——自由教育的模式朱熹倡导的是平民教育。他不仅关心地方学校,还关心地方事务之组织与活动。他兴建藏书阁,建造祠堂,祭祀地方先贤,以便人们能追思及模仿他们的规范;他恢复久已凌夷的典礼,教导学生、部属去实行它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