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师专业化应呼唤教师主体精神的归位

谈教师专业化应呼唤教师主体精神的归位

ID:25274972

大小:5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19

谈教师专业化应呼唤教师主体精神的归位_第1页
谈教师专业化应呼唤教师主体精神的归位_第2页
谈教师专业化应呼唤教师主体精神的归位_第3页
谈教师专业化应呼唤教师主体精神的归位_第4页
谈教师专业化应呼唤教师主体精神的归位_第5页
资源描述:

《谈教师专业化应呼唤教师主体精神的归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谈教师专业化应呼唤教师主体精神的归位  [论文关键词]教师专业化 生命本体意识 生命关怀  [论文摘要]本文理性分析了教师专业化的现状,提出了专业化教师首先应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否则,即使他们掌握学科知识,精通如何教的技能,在专业化过程中最终也摆脱不了被工具化的命运。因此,社会各界要从人的生命成长的角度去关怀广大教师,即教师专业化要关注教师自身,把专业化的根本点集中到“人”的发展问题上来  教师专业化是21世纪教师发展的潮流,它主要是指教师在经过专门的职业训练和不断主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最终实现职业的不可替代性。19

2、94年《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标志着我国对教师专业化的追求从理论层面逐渐过渡到具体实施。但是由于对教师专业化的理论探索不够,在教师专业化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比如仅仅做专业化的表面文章,而理念陈旧、墨守成规,在专业化过程中教师的职业压力有增无减,给教师带来了很多心理问题等等。究其原因,还在于理论界对教师专业化的支点界定错位。    一、支点的迷失造成了教师专业化的无根性    我国教师职业历来都是经验性的,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具有渊博知识的“道德人”。这种“

3、学而优则师”的学科本位的教师专业观使任何有知识修养、道德高尚的人都可以做教师。于是就出现了师范院校的毕业生被替代、教师专业被质疑的现象。鉴于以往教师素质结构中的学科本位所带来的职业被替代的问题,人们将师范教育和教师职后培训的重点逐渐移位到教师职业专业化上来,并将”如何教”的知识和能力作为教师专业化的基点。这固然将教师职业的特点突出出来,但是,在教师群体中精神紧张、过度焦虑、抑郁症、强迫症、偏执,甚至精神分裂不断出现,并开始引起社会的重视。据《教育文摘周报》报道,根据国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前不久对辽宁省内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所进

4、行的检测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心理障碍率竟高达50%。教师的身心压力增加,教师专业化陷入泥沼之中,儿童的生存状态没有多大的改观,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教师专业化做一下重新的审视。为什么我国的教师专业化进行得如此艰难?其原因就是我们没有把握住教师专业化的关键点。  以往无论将学科知识作为支点,还是将教育科学知识作为支点,教师专业化的日的只不过是为了更好地教书育人,教师只能做一些表面文章,只能在一些知识点的把握和教法的更新上下工夫。教师群体仍把职业活动看作是谋生的手段,他们对快乐的体验很少,在工作中体验到的更多的是压力。于是,就有教师把课堂比作“恶人谷”,在

5、这里,学生在不断上演着恶作剧,职业活动给他们带来的更多的是苦恼、烦躁和恐惧。教师更多的是作为教书育人的工具,而盲目地接受社会的规约、遵从社会判断,而没有个人判断;只会谋生,不会乐生。这样的专业化是无根的专业化、无主体的专业化、工具性的专业化。  二、支点的寻求:教师生命本体精神的归位    笔者认为,教师专业化的支点应定位于教师生命本体精神的归位。在人没有主体性的时候,制度往往会成为对人的一种规训手段,职业活动是一种缺乏精神追求的、被动的谋生活动,教师通过工具性的作用,来培养工具性人格的人。只有当教师是为“我”的生命提升、价值实现、人格完善而不断追

6、求专业化时,教师专业化的动力源才能具备,教师职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化才成为可能。  实现教师主体精神的回归,确立生命本体意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1.对社会来说,应逐渐消解对教师角色认定的工具化倾向。人们从历史上承继下来的扦种观念直接地和深层地制约着教师的历史性创造活动,制约着人们对教师职业的理解以及教师对自己的理解。在古代社会,大、地、君、亲、师,将教师摆在教学活动中的绝对权威位置,学生的主体性被扼杀,他们获取知识的数量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近、现代社会,随着教育在促进人的阶层流动中所起的作用越

7、来越大,以及教育叶,人的主体性的张扬,学生在教育活动中被解放出来,人们对教师的期望达到空前的高度,几乎要求教师成为一个完人。社会对教师的价值取向、价值认同、价值选择、价值评价和价值践履等等的规范也越来越多,使教师不再是他们自己,而将自己作为一种工具,这种工具承担着两种职能——通过自己的劳动推动社会进步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却忽视了自我的价值——生命成长的实现。自我利益的消解是教师群体在职业活动中动力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个人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在个体性的关于意义的自我意识中,它总是深深地烙印着社会性的关于意义的自我意识。每个个体所寻求和反思的意义

8、,总是具有社会内容的人生价值、社会正义、伦理道德、法律规范、政治制度、历史规律和人类未来等问题。“自由是实现自我的力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