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调解工作与法院调解工作衔接的路径探寻

人民调解工作与法院调解工作衔接的路径探寻

ID:25385694

大小:59.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1-20

人民调解工作与法院调解工作衔接的路径探寻 _第1页
人民调解工作与法院调解工作衔接的路径探寻 _第2页
人民调解工作与法院调解工作衔接的路径探寻 _第3页
人民调解工作与法院调解工作衔接的路径探寻 _第4页
人民调解工作与法院调解工作衔接的路径探寻 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民调解工作与法院调解工作衔接的路径探寻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人民调解工作与法院调解工作衔接的路径探寻[人民调解工作与法院调解工作衔接的路径探寻]人民调解工作与法院调解工作衔接的路径探寻加强人民调解工作与法院调解工作的沟通和衔接,是当前进一步发展和开拓人民调解工作的时代要求,人民调解工作与法院调解工作衔接的路径探寻。本文试图对人民调解工作与法院调解工作的衔接的方式、方法做粗浅的探讨,详细论述人民调解协议书与法院调解书效力的衔接问题。笔者认为,在当前的实际情况下,应着力提升人民调解协议书的约束力,实现人民调解协议书与法院调解书的效力衔接,从而进一步降低调解成本,提高调解成功率,更充分地发挥维护社

2、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作用。人民调解法院调解衔接调解是各国解决民事纠纷的三大制度之一,尤其是在我国,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的人民调解在处理居民之间的民事纠纷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不仅在于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讲究和谐精神与协调一致[1],人们有“厌诉”心理,发生纠纷时往往更多地求助于调解;而且从现实的层面上,调解不仅有利于人民内部矛盾的迅速解决,并且有利于减轻法院的诉累。然而,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下达成的调解协议书没有法律上的强制约束力,一方当事人一旦反悔,调解协议书就成为一纸空文,这不仅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巨大浪费。无疑,这样的制度不仅是不公平的

3、,特别是与当下社会要求建立一个信用社会是背道而驰的,十分不利于建立一个良性的市场经济体制与环境。因此,人民调解工作与法院调解工作加强沟通协调,采取优势互补,是发展人民调解工作的时代要求,是拓宽和完善调解制度的积极路径,范文《人民调解工作与法院调解工作衔接的路径探寻》(..)。一、人民调解与法院调解的关系(一)二者作为调解的共性  1、非对抗性和平协商,有利于减少当事人的对抗,和平解决纠纷。  2、程序简便快速,减少解决纠纷的时间和成本。  3、可以适当参考援引地方习惯、道德、人情等社会规范,缓和法律与本土实际情况的矛盾,做到合情、合

4、理。  4、在法律法规规定不明确的情况下,合理快捷解决纠纷。  5、维护社会稳定,培养公众诚信的道德观,增加社会凝聚力,缓和社会转型过程的矛盾和冲突。  6、调解的非对抗性和数额上的让步有利于义务人自觉履行义务,高效、彻底的解决纠纷。  (二)人民调解的优势(相对于法院调解而言)  1、人民调解的程序更为简便、快速且不收费,可就地就近解决纠纷,大大减少当事人的时间和成本。  2、人民调解方式灵活,更易促成双方当事人的和解。  3、参与人民调解主体的广泛性,可利用的促成和解的资源的多样性,如亲情、乡情、人情等,均可促成和解的达成。  

5、(三)人民调解的缺陷(相对于法院调解而言)  1、多数调解人员文化程度偏低,法律政策和业务水平欠缺,不能适应当前调解工作的需要。  2、调解有时缺乏规范性和专业性,不能做到依法调解,难以让双方当事人心服口服。  3、由于调解协议不具有强制执行力,使得纠纷解决有时不具有彻底性。  二、二者衔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随着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发生很大变化,各种矛盾突出、多发、复杂。面对新时期出现的大量人民内部矛盾,我们应当加强人民调解与法院调解的衔接,进一步提高人民调解的成功率,降低投入人民调解

6、的成本,迅速、彻底地把矛盾消灭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以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快节奏,真正达到人民调解与法院调解工作的良性互动,从而提高大调解的公信力,开创人民调解工作的新局面。人民调解工作与法院调解工作衔接的路径探寻2  第2篇为人民服务教学反思3篇  〖预览〗为人民服务教学反思(一)  索翠红  《为人民服务》是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中央警备团举行的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的演讲,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接触到的夹叙夹议的文章。以《课标》为指导,结合单元主题、教材、教参,我拟定了本课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论点从

7、几个方面去论述什么是“为人民服务”,体会这种逐层深化,条理清晰,突出主题的写作特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学困生掌握起来有些困难,又因为文章内容背景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为遥远,文中个别词语,张思德的精神品质学生很难理解和体会,所以,在还没有上这课之前,我反复想,怎样便于学生理解呢?基于这一点,课前我注意引导学生查找文中一些词语并收集整理与文章写作背景相关的信息资料,以便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作好准备。  本文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本着把课文读“薄”的原则,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张思德的有关资料,读懂课文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的含义。在此基

8、础上,通过独立读书思考,理解每一自然段论述的中心问题,以及几个问题间的联系。第二课时本着把课文读“厚”的原则,理解课文是如何围绕着“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论点从三个方面层层展开阐述的,并了解议论文的一些论证方法,初步感知议论文语言之间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