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赔礼道歉”的异化与回归论文

“赔礼道歉”的异化与回归论文

ID:25497626

大小:67.5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11-20

“赔礼道歉”的异化与回归论文_第1页
“赔礼道歉”的异化与回归论文_第2页
“赔礼道歉”的异化与回归论文_第3页
“赔礼道歉”的异化与回归论文_第4页
“赔礼道歉”的异化与回归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赔礼道歉”的异化与回归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赔礼道歉”的异化与回归论文..毕业关键词:赔礼道歉侵权责任承担方式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内容提要:《侵权责任法》延续了《民法通则》的规定,将赔礼道歉作为侵权责任承担方式之一种。从赔礼道歉责任承担方式在我国的产生来看,其有一定的历史时代原因;但在现代法的背景之下,该种责任承担方式不仅在理论上争议颇多,而且造成了司法实践中问题重重,其作为一种责任承担方式的合理性值得怀疑,将其从法律责任还原为道德责任实属必要。依照社会大众最朴素的理解和认识,所谓赔礼道歉..毕业,是指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对他人利益造成妨碍或损害后,体认到自己行为的不当,向对方表示歉意进而请求对方原谅的一种情感表达行为。这种情感来源

2、于人在道德上的内疚感或者说负罪感,最终源自人的良心。1通过赔礼道歉对自己先前的行为进行“补救”,进而在道德上、良心上寻求解脱,“获得一种令自己满意的自我界定”(注: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高夫曼从社会学的角度指出了道歉的社会动因,他认为道歉是一种补救性交换形式(remedialinterchange),当一个人已经或将要侵犯他人的利益或活动范围,或者他发现自己将要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或者以上两种情况兼而有之的时候,这个人可能要采取补救性行为,其目的是获得一种令自己满意的自我界定(definitionofhimself)。转引自王立峰:《民事赔礼道歉的哲学分析》,载《判解研究》,20

3、05(2)。),则是促成赔礼道歉的根本动因。因此,从本质上来说,赔礼道歉应当是一种自发式、自愿式、自向性的行为,并不关注相对人的反应。然而,倘若将论题的语境限定在法律——具体而言乃侵权法——的范围内,赔礼道歉则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形态。我国《民法通则》第134条将赔礼道歉规定为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之一;第120条第一款还限定了其适用范围,即“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侵权责任法》第15条第7项亦延续了该项规定,将赔礼道歉规定为侵权责任承担方式之一种。这意味着在法律语境下,赔礼道歉完成了由道德

4、范畴向法律范畴的转换,进而可以作为一种被法官判令的具有强制性的责任承担方式加以运用。很久以来,学术界对《民法通则》所创设的这种颇具“中国特色”的责任承担方式并未进行过普遍且深入的探讨。而在《侵权责任法》的制定过程中,随着对责任承担方式研究程度的提升,赔礼道歉作为一种责任承担方式而出现是否在法理上行得通、是否符合立法的科学性则越来越受到学术界以及实务界的广泛关注。(注:2009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与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联合举办了“侵权责任承担方式理论、实践与立法研讨会”,与会学者对侵权责任承担方式进行了深入探讨,对赔礼道歉之责任承担方式亦讨论颇多,一中院

5、的调研报告更是从实证的角度对赔礼道歉这种责任承担方式进行了反思与批判。)在笔者看来,这种由《民法通则》所创设的特殊责任承担方式,不仅在理论上存在着无法回避的“硬伤”,在司法实践中也引发了诸如对该种责任承担方式无法强制执行之类的难题。因此,本文拟从历史以及比较法的角度对赔礼道歉责任承担方式得以形成的原因进行解读,进而探析其在现代法背景下作为一种责任承担方式的合理性,以求对赔礼道歉的应然状态加以还原。一、赔礼道歉责任承担方式在我国得以形成的历史解读与大陆法系传统民法对于责任承担方式的立法模式有所不同,《民法通则》第134条规定了多种责任承担方式,其中不仅包括侵权责任承担方式,也包括违约责

6、任承担方式;在侵权责任承担方式中也未对学理上的绝对权请求权与侵权请求权作出区分,而是将多种责任承担方式一并规定。规定若此,究其原因,乃在于《民法通则》采用了单列民事责任的立法技术,在单独的民事责任一章中,民事责任一般规定、违约责任、侵权责任位列在前,随后出现的责任承担方式则必须涵盖各种责任,其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实属逻辑使然。(注:尽管从比较法的角度来看,《民法通则》所采用的此种立法技术较为少见,但还是有不少学者对此立法创建有较高评价。参见王轶:《论侵权责任承担方式》,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3)。而《侵权责任法》的颁布实施,以及未来《民法典》中侵权责任独立成编的构想,实则继

7、承了《民法通则》所建构的此种立法模式。)但问题在于,赔礼道歉这一“充满道德意义的话语行为”2(P244)何以作为责任承担方式之一种呢?按照参与《民法通则》起草制定工作的学者的解释,之所以将赔礼道歉列为民事责任承担方式之一,是总结了革命老区的经验。“民事纠纷有些就是一口气,赔礼道歉也就解决了,作为民事责任,提高到法律高度,有利于解决实际中存在的这种问题,基本上是调解解决,赔礼道歉,对方气消了,也就完了。”3(P245)若以此为依据对赔礼道歉责任承担方式进行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