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教育的反思

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教育的反思

ID:25601365

大小:49.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21

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教育的反思_第1页
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教育的反思_第2页
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教育的反思_第3页
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教育的反思_第4页
资源描述:

《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教育的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教育的反思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教育的反思我国新闻传播类专业每年向就业市场输送超过十万全日制本科毕业生,近几年就业率稳步提高。但数据背后是对口就业率不高、人才培养模式落后于市场需求和融媒体发展的现状。高校面对就业市场压力,应根据就业市场发展规律,革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机制,重新确立新闻传播学教育中学术分科的地位,在人文关怀的理念下指导学生规划人生,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就业市场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根据麦可思研究院独家撰写、社会科学高校应在学生入学教育之后,就公开人才培养方案,介绍专业教学计划

2、,同时引导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思考未来,进行自我人生规划。此外,让学生认识自我,自愿参与人格测验,可以避免盲目性,辅助学生有效展开人生规划。  高校新生在认识自我,了解专业,掌握就业形式之后,才能从职业发展的角度规划自己的专业学习和生活,也能迅速适应大学环境,开始目标明确、充满热情地投入学习中去。毕业时,学生应已经从思想政治修养、专业素养、心理生理素质等各方面完成了就业准备,而且能够以作品、证书的形式将其各种就业优势表现出来,打动目标招聘单位。高校让学生入学伊始就接触严峻的就业形势,思考人生,一方面

3、,可以使学生未雨绸缪,抓紧在校时间和学习锻炼机会,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方向的课程、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尽可能发展自身优势,弥补不足,充分做好就业准备;另一方面,高校可以有效降低教学和管理成本,减少学校、师、生间矛盾和摩擦,将更多资源用在教学改革和管理创新上,进而实现一种良性循环,实现学生和校方双赢的局面。  三、适应新媒介和融媒体要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新媒介是指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而言的新型媒介形式,包括互联网络、手机、平板电脑、图文电视等。而融媒体是指是充分使用媒介平台,将传统媒介

4、如广播、电视、报纸等与新媒介,在人力资源、信息内容等方面优势互补,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据NIC发布的《2013年第3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手机网民达4.64亿,超过使用台式机上网人数,新媒介的规模和发展速度令人惊叹。其实,在传播学视阈下,互联网络可以看做是多媒体交互平台。换而言之,即网络为其他媒介形式提供了传播的载体,而手机和平板电脑可以看做是基于互联网络的便携式即时通信终端。因此,互联网本

5、身就是一种融媒体形式。仅从网络和手机使用的规模,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融媒体时代已经到来。  目前,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同时采集、传输,实时整合编辑、输出,同时向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提供报道和服务,适应融媒体时代需要的采编设备和系统已经生产并投入使用。先进的技术设备使信息采编更加方便快捷,大大缩短了新闻制作周期,并有效减少了人力、物力成本,其广泛使用必然是未来新闻传媒发展的趋势。一方面,先进技术和设备整合五种传播类型,为传统媒介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也使媒介使用者实现了媒介即讯息和媒介即人的延伸;另一方

6、面,融媒体时代也为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除了原有的思想政治修养、专业素养、个性心理素质、驾驭更新中的采编设备的能力,还需要至少精通一种其他专业,具有迅速搜集、判断、编辑、整合尽可能多的原始信息能力。因此,快速阅读与快速记忆也应成为融媒体从业者的基本技术,而对信息的把关能力也必须提高。  当前,我国设置新闻传播类专业的高校有上千所,各所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虽然有差异,但绝大多数不能适应融媒体时代对新闻传播类人才的新要求,也就是说还不能培养出满足未来就业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因此,调整人才培养方

7、案,使其适应融媒体时代的社会要求成为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和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还应先处理好我国高校教育中的几对矛盾。如课时总量限制与急需增补大量新媒介和融媒体相关课程之间的矛盾,校教学管理规范和有限实验实践设备与新兴课程需要更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更丰富的实验实训环境的矛盾。还有,多数高校现有师资结构和水平也不能满足新媒介和融媒体时代的需求。  此外,我国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建设还应结合国情,学习欧美国家经验,进一步改进教育教学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比如加强学科交叉、重视教学主体人格特点、

8、尊重师生选择权力、明确人才培养层次、强调结合社会实践、适应市场需求以及普及化媒介素养教育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