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乳头状瘤病毒与喉癌

人乳头状瘤病毒与喉癌

ID:25699866

大小:53.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22

人乳头状瘤病毒与喉癌_第1页
人乳头状瘤病毒与喉癌_第2页
人乳头状瘤病毒与喉癌_第3页
人乳头状瘤病毒与喉癌_第4页
人乳头状瘤病毒与喉癌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乳头状瘤病毒与喉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人乳头状瘤病毒与喉癌【关键词】病毒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s)与人体多种肿瘤有关,如宫颈癌、喉癌、口腔癌、扁桃体癌等,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是上述癌的病因之一[15]。近20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分子病毒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量研究发现HPV16、18型等高危型HPV与喉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24]。本文对HPV与喉癌的关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HPVs分类、基因结构及功能HPVs属乳多空病毒科,是一类特异感染人类上皮、粘膜的共价双链环状DNA病毒。属乳多空病毒科A属成员,至今已发现至少90余种人乳头状瘤病毒。其长约8.0kb, 分子

2、量为5×106,沉降系数40,在电镜下观察为球型、无包膜的20面体立体对称结构,直径45~55nm[67]。HPV目前仍不能在体外细胞中进行培养,过去对HPV分型多采用DNA杂交试验,一种新的型别必须与已知型别的同源性<50%,>50%就认为是某一型别的亚型,这种方法较快,但不很准确。根据新的分类方法,与已知HPV型别的早期区(E区)、晚期区(L区)和长期控制区(LCR)基因的同源性<90%被确定为一种新的型别,90%~98%的同源性被确定为亚型,>98%的同源性被认为是一种变体或多型性。按与癌发生的关系可将HPV分高危型、中危型和低危型,高危

3、型如16、18、45、56型,与宫颈癌、喉癌、膀胱癌等密切相关,低危型如6、11型,与尖锐湿疣等良性疾病相关,中危型如31、33、35、51、58型,介于两者之间[8]。HPV基因组按其功能分为三个编码区:早期区(E)、晚期区(L)和长期控制区(LCR),分别占基因组的50%、40%和10%。早期区含有5~8个开放读码框(openreadframe,ORF),早期区大约由4500kb组成,包含E1、E2、E4、E5、E6及E7六个早期基因,编码合成蛋白,控制病毒转录,复制和转化;晚期区L1、L2大约由2500bp组成,分别编码主要和次要衣壳蛋白,余下的1000bp构成长

4、期控制区,为非编码区,位于早期区、晚期区之间,含有不同转录受体和激活因子的重叠结合区,控制早、晚转录区的转录和病毒颗粒的合成[9]。早期区E1至少编码两种重要的蛋白质,与病毒基因组维持和DNA复制有关;E2编码激活子和抑制子,与病毒DNA的反式激活有关。E4编码的蛋白产物与病毒的成熟以及HPV和细胞的结合有关;E5编码的蛋白通过影响细胞生长因子受体,诱导cjun的过度表达,在肿瘤的形成中也发挥着一定作用,尤其是在细胞转化的起始阶段。E6和E7基因对生长刺激最为重要,它们的蛋白产物引起宿主细胞的永生化,与病毒的细胞转化功能及致癌性有关,是病毒的主要癌蛋白[10,11]。

5、2HPV感染与喉癌发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机制HPV癌蛋白在喉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在良性病变中,HPV基因组常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在HPV相关的恶性肿瘤中,病毒DNA常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中。这些整合不是随机的,研究表明HPV16经常整合在宿主染色体3p14.2位点,而这恰好在抑癌基因FHIT(fragilehistidinetriad)基因内。为了整合到细胞DNA中,病毒基因组常发生断裂,最常见的断裂点发生在病毒E1/E2基因区,结果导致这两个病毒基因丢失,下游区域整合到宿主基因组的E6/E7基因常保持完整直接连接到病毒上游调节区启动子和增强子序列,使E6/E7在喉癌

6、得以持续过量表达,导致细胞转化[12]。高危型HPV(16、18型等)的转化的特性主要与两个早期开放阅读框架E6、E7基因相关。其在肿瘤发生,细胞周期调控,端粒酶活化及其凋亡调节中起重要作用。E6原癌蛋白大约由150个氨基酸组成,它分为5个功能区,Ⅰ区:N端,129氨基酸;Ⅱ区:锌指Ⅰ区,103139氨基酸;Ⅲ区:中央区(连接区),67102氨基酸;Ⅳ区:锌指Ⅱ区,103139氨基酸;Ⅴ区:C端,140151氨基酸。不同型别HPV的E6蛋白具有中度的氨基酸同源性,所有E6蛋白结构的共同特征是存在色氨酸xx色氨酸(CysxxCys)的锌指结构。已明确

7、E6蛋白的这种锌指结构与其功能,如恶性转化作用,转录激活,细胞蛋白相互作用等关系密切[10]。E7原癌蛋白是约有100个氨基酸的小蛋白,按功能分为3个区:Ⅰ区:115氨基酸,Ⅱ区:1638氨基酸,Ⅲ区3998氨基酸,锌指及C端区。它定位于核内或附着于核基质上的磷酸化核蛋白。锌指区与E7蛋白二聚体的形成有关,对细胞的恶性转化有重大意义[11]。E6、E7原癌蛋白分别与细胞内肿瘤抑制物p53和pRb结合,是高危型HPV致癌的重要机制,目前已经得到公认。p53参与细胞周期G1相抑制、凋亡和DNA修复。E6蛋白能特异性结合p53,促使p5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