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串疮中医治疗论文

蛇串疮中医治疗论文

ID:25787131

大小:5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2

蛇串疮中医治疗论文_第1页
蛇串疮中医治疗论文_第2页
蛇串疮中医治疗论文_第3页
蛇串疮中医治疗论文_第4页
蛇串疮中医治疗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蛇串疮中医治疗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蛇串疮中医治疗论文【摘要】蛇串疮是皮肤科常见病,大多数患者病情轻浅,然部分病人可引起严重后果,本文从病名、病因病机、临床症状,辨证施治等各方面讨论,在辨证上提出以卫气营血论证,治疗上主张及早使用活血化瘀药物以减轻或防止疱疹后遗神经痛.引用多个外用处方以资使用.蛇串疮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带状疱疹,国内报道其发病率为5‰,国外报道为3-5‰.这种病的临床症状虽不十分严重,但因可并发肺炎,脑炎等严重疾病而引起死亡,还有严重的眼部带状疱疹可导致失明.特别是老年人发病率高,后遗疼痛综合症状较重,.freelmHg。右侧腰背部呈带状分布簇集性水疱,绿豆至黄豆大,疱周基底

2、潮红,疱液混浊,水疱间皮肤正常。白细胞计数7.2×109/L,中性粒细胞75%,淋巴细胞25%。舌脉象:舌边尖红,苔薄黄略腻,脉滑数。西医诊断:带状疱疹。中医辨证:肝胆湿热。治法:清利肝胆湿热。方药:龙胆草10g黄芩10g柴胡10g郁金10g延胡索10g薏苡仁15g牡丹皮10g大青叶15g板蓝根15g车前草10g茯苓15g甘草5g外治:常规消毒,刺破疱疹、红升丹点涂。4月24日二诊:服上方后第3天体温恢复正常,水疱干燥结痂,局部红晕见少,疼痛、刺痒感减轻。继续上述治疗,继服上方5剂后,诸症消失。主诉:左侧前胸臂灼热疼痛5个月。现病史: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

3、现左侧胸壁、左上肢及手部灼热疼痛伴成簇性丘疱疹,外院已给予阿昔洛韦片、板蓝根冲剂内服,阿昔洛韦软膏局部外用,持续用药1周水疱消失,但局部灼热持续不消,疼痛难忍,口干苦,小便黄.大便结。2002年9月26日前来我院皮肤科治疗。既住有高血压病、类风湿关节炎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检查:体温36.8℃,血压130/90mmHg,被动体位.痛苦面容,心肺胸透未见异常。左侧胸壁第2、3肋间皮肤处可见呈带状分布的色素带,左上肢肘内侧及手部、手心处也可见呈带状样色素沉着斑,局部叩痛。未见水疱、丘疹。血常规:白细胞4.2×109/L,中性粒细胞66.3%,淋巴细胞33.7

4、%。舌脉象:舌质紫黯,苔薄黄,脉沉涩。西医诊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医辨证:气滞血瘀,经络痹阻。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方药:柴胡10g郁金10g延胡索15g赤芍10g桃仁10g橘络3g丝瓜络15g板蓝根15g甘草5g10月8日二诊:用药7剂,局部灼热缓解,但疼痛不减,并伴有面色萎黄,神倦乏力,纳食减少,舌质淡黯,苔薄白,脉细弱,考虑到患者年老体弱,正气本虚,湿热毒邪蕴结,伤阴耗气,患者体质难免有瘀多气少之嫌,实为气虚血滞证。原方加称星子树根60g、黄芪25g、鼠妇6g、地龙6g等益气化瘀通络之品,服药7剂后局部疼痛明显缓解。案例三:任某,女,52岁

5、。主诉:左面枕部发疱后遗头痛10天。现病史:约l0天前因“感冒”伴头痛,服“感冒通”后未见明显好转,继则左侧头面至同侧枕部发现红斑小疱,外院给予注射转移因子,阿昔洛韦及夫坦(喷昔洛韦乳膏)等内服外用药后,红斑小疱消退,但头痛未见减轻,两日后逐渐增重,痛至夜睡不能人眠,掣引性痛及同侧手臂,并有轻度的恶心感,间有视物昏花感。检查:苦容,语言低沉。左侧头面可见到淡红色带状斑和色素沉着斑,局部叩之痛敏。舌脉象:舌质有瘀斑,舌苔薄黄,脉弦略数。西医诊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医辨证:阳明热扰,瘀血阻滞。治法:活血通窍,行气止痛。方药:桃仁10g红花10g川芎10g

6、麝香(兑)0.3g生姜5片葱燕5个大枣5个臭牡丹25g称星子树根60g12月9日二诊:服药3剂,头痛已去大半,精神振奋,面带笑容应答。嘱余下二剂药服完,另处方:桃仁l0g、赤芍10g、黄芪15g、地龙10g、红花l0g、甘草6g、臭牡丹25g、称星子树根60g。12月20日三诊:头已不痛,给予调理肝肾和益心脾之剂濡养之。按语:蛇串疮又有“缠腰火丹”、“火带疮”等别名。《外科大成?缠腰火丹》称本病为蛇串疮。“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疱,痛如火燎”。这些发病部位及皮损的描述,相当于今之带状疱疹,是由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例一是单纯性带状疱疹,

7、例二是带状疱疹遗留的后遗神经痛,通归于湿热火毒为患,以清热利湿,解毒止痛为法,一般疗效可佳,尤为其初发的簇集成群水疱常规消毒后,针刺一一将水疱挑破,外点用红升丹粉末,其止痛效果好,水疱干缩结痂快。但对老年患者由于正不胜邪,湿毒蕴结,常常致局部气滞血瘀,经络痹阻,从而出现带状疱疹遗留神经痛。由于老年人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治疗上若泥于苦寒清解,常犯“虚虚”之戒,应重在辨证,施治随机。若证属阳虚寒凝,经络阻滞,治宜温阳活络、散寒通滞。方拟阳和汤加减;证属气虚血滞,久病络瘀,治宜补气活血,通络止痛,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素体不足,气虚邪恋,血行涩滞,终成气虚

8、血瘀,久病多虚,久病多瘀,久痛入络,也可多从气血调理人手,发于头面部的主以通窍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