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的传播学分析新闻传播学论文

网络谣言的传播学分析新闻传播学论文

ID:2591457

大小:22.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7-11-16

网络谣言的传播学分析新闻传播学论文_第1页
网络谣言的传播学分析新闻传播学论文_第2页
网络谣言的传播学分析新闻传播学论文_第3页
网络谣言的传播学分析新闻传播学论文_第4页
网络谣言的传播学分析新闻传播学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网络谣言的传播学分析新闻传播学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本文格式为WORD,能编辑和复制,文档西游感谢您的阅读。网络谣言的传播学分析  摘要:论坛、微博等的兴起,为受众提供了各抒己见的平台,同时,网络信息量呈爆炸式的增长。然而网络谣言也应运而生,各式各样的网络谣言涉及经济、军事、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不仅扰乱了网络秩序,同时也对现实社会环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网络谣言的内涵入手,揭示其特征,梳理其形成的原因,并对此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力图对遏制网络谣言、净化网络环境、构建文明网络生态有所裨益。  关键词:网络谣言;信息公开;媒介素养;群体极化;网络监控  一、网络谣言现状  谣言自古有之,成语“天花乱

2、坠”、“捕风捉影”、“三人成虎”等便是谣言在古代的反映。我国学者胡珏给谣言下过一个定义:一种以公开或非公开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所以说谣言是虚假传闻,有的掺杂一定的事实,有的则完全凭空捏造。谣言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黑色谣言、粉色谣言、白色谣言。黑色谣言是指谣言目标明确、经过周密策划,以恶意中伤、混淆视听、打击谋利为目的,并具有极强的攻击性、危害性和功利性的谣言。如美国某机构最近污蔑治疗某种大病了等。而白色谣言,多是无害中性的,一般以娱乐为目的,如“将某信息转发二十条就能全家平安”、“将某邮件传递二十条就可

3、以成为星级会员了”、“某明星结婚了”等等。  (一)谣言的传播模式  就谣言的传播模式而言,一般有链状传播、树状传播、放射状传播、漩涡型复式传播四种。链状传播是指谣言从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一环扣一环,如利用邮件、互动空间等散布谣言;树状传播是指谣言从一个人传到几个人,再从几个人传到一定数量的人群的传播模式,如在社交网站、论坛、微博等领域散布的谣言;放射状传播是指谣言从信源向无数接收者发送,这是网络谣言特有的传播模式,如手机短信群发、QQ信息群发等;漩涡型复试传播是指融口头传播和其他媒体传播、网络传播与传统媒体传播与一体的传播模式,这种媒介的交叉

4、组合能为谣言的传播积累更大地能量,造成的破坏性也相应较大。  (二)谣言特征:辐射广、程度深、传播快  谣言在互联网和手机等通讯工具日益普及、民意表达更加顺畅、信息传播愈加快捷便利的“自媒体”时代,搭上了网络的快车,在速度、广度、力度方面都有了空前的扩展。据CNNIC的最新统计成果,截至2010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4.57亿,手机用户数量近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高达到3.03亿,这为谣言信息的大规模快速传播提供了平台。在网络中每一个网民都成了信息的发布者,尤其在Web2.0时代到来之后,各种新媒体应运而生,博客、微博、SNS社交网站、各大论坛

5、的草根话语权被充分释放。谣言这种古已有之的社会现象借助网络的传播平台呈现出几何级增长的趋势和新的特征。正如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所长唐绪军所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谣言似乎找到了最佳的孵化器和生存地。当谣言借助网络这一传播工具,比起口传谣言危害更大,已成为传播领域中一大公害。”  网络谣言作为谣言的一种,除了具备谣言的基本特征外,也有一些独特的地方。在传播形式上,传统谣言多通过人际传播的小道消息或群体传播的大小字报等形式出现,而网络传播则具有复合传播的特性,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跨国传播整合起来,以放射状和漩涡状传播为主。在传播特

6、点上,网络谣言传播更加快捷和广泛,网络上的信息通常以惊人的速度在各国、各洲、各种族之间传播着,加之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自由性、互动性,使得网络谣言的治理相对困难。  (三)网络谣言的弊端  谣言,在日语中的当用汉字为“噂”,可见在古代封建专制时期,但从字面看来,并无太多恶意。但是到了现在就大不一样了,有害者居多。马克思说过:人类社会进行着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种活动,物质生产决定精神生产,精神生产影响物质生产,网络谣言在精神生产领域造成危害,产生大量劣质、有害的信息,破坏网络环境,污染网络生态,甚至可能造成人们对整个传媒环境的信任缺失。有些以哗众

7、取宠为目的网络谣言如砂子,一不留神可能会伤了肠胃,但是有些以破坏为目的、居心叵测的谣言则如毒药,促使人们产生错误的行动,会对现实世界中个人生活、社会经济发展、公共利益、国家安全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如今年年初,两位上海网民在网上散布“日本核辐射空气到达上海”的谣言,造成了极大的社会恐慌;紧随其后,一位杭州网民在网上发布“储备碘盐”的信息,又引发一场全国范围的“抢盐”风波。网络谣言从虚拟世界进入现实世界,传播通道延伸至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扰乱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引发了民众的错乱恐慌。  二、网络谣言存在的原因及分析  网络谣言的大肆泛滥除了网络本身所具

8、有的快捷性、广泛性、互动性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更为深刻的原因。  (一)造谣、传谣与受谣——网络谣言形成与传播的社会心理基础  网络谣言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