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2)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2)

ID:26215821

大小:2.11 MB

页数:51页

时间:2018-11-25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2)_第1页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2)_第2页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2)_第3页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2)_第4页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2)_第5页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十二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社会性发展对儿童的意义第二节学前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第三节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第四节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第五节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第六节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第七节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的发展2第一节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对儿童发展的意义一、社会性发展的概念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即:为适应社会生活所形成的符合社会传统习俗的行为方式,如对传统价值观的接受、对社会伦理道德的遵从,对文化习俗的尊重以及对各种社会关系的处理。3社会性发展(也称为儿童的社

2、会化)是指儿童从一个生物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的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他是在个体与群体、儿童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4二、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亲子关系的发展同伴关系的发展性别角色的发展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攻击性行为的发展5第二节学前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其亲生子女、养子女或继子女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狭义广义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感情关系——依恋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作用方式——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6一、依恋的发展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感情联系的

3、一种倾向。他是儿童与父母相互作用过程中,在情感上逐渐形成的一种链接、纽带或持久的关系。7(一)婴儿依恋发展的阶段1、无差别社会性反应阶段(3个月前)喜欢所有的人,最喜欢注视人的脸。82、有差别社会性反应阶段(3~6个月)在熟悉的人面前表现出更多的微笑、啼哭和咿咿呀呀,对陌生人明显减少。93.特殊情感连接阶段(6个月~3岁)对依恋对象的存在表示深深的关注。10(二)婴儿依恋的类型尽管所有的婴儿都存在依恋行为,但由于儿童和依恋对象的关系密切程度、交往质量不同,儿童的依恋存在不同的类型。111.回避型依恋母亲在场或者不在场对这类儿童影响不

4、大。这种儿童接受陌生人的安慰和接受母亲的安慰表现一样。实际上这类儿童并未形成对人的依恋,所以也被称为“无依恋的儿童”。这种类型的儿童比较少。122.安全性的依恋这类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玩玩具,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并不总是偎依在母亲身旁。当母亲离开时,探索性行为会受影响,明显地表现出一种苦恼。当母亲重又回来时,他们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很快又平静下来,继续做游戏。133.反抗型这类儿童遇到母亲要离开之前总显得很警惕,如果母亲要离开他,他就会表现极度的反抗,见到母亲回来时就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接触,甚至

5、有些发怒。14(三)如何形成孩子良好的依恋呢?注意“母性敏感期”期间的母子接触尽量避免父母亲与孩子的长期分离父母亲与孩子之间要保持良好的身体接触父母亲对孩子发出的信号要及时做出反应15二、亲子关系类型对幼儿发展的影响1.民主型2.专制型3.放任型16三、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婚姻关系家庭结构家庭规模出生次序17第三节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一、学前儿童同伴关系发生发展的阶段(一)2岁前儿童同伴交往发展的特点6个月时可以在孩子身上看到同伴之间的交往,这是的婴儿可以相互触摸和观望,甚至以哭泣来对其他婴儿的哭泣作出反应。6个月以后,婴儿之间交往

6、的社会性逐渐加强。物体中心阶段简单相互作用阶段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18(二)幼儿游戏中同伴关系发展的特点儿童在游戏中的交往,主要是从3岁开始的。3岁左右,幼儿常常以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为主;4岁左右,联系性游戏逐渐增多,并逐渐成为主要游戏形式;5岁以后,合作性游戏开始发展,同伴交往的主动性和协调性逐渐发展。1920二、影响学前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因素(一)外表(二)社交技能另外还有:是否有好、帮助、分享、合作、谦让、性子急慢、脾气大小、活泼程度、爱说话程度、胆子大小等21三、学前期同伴关系中的问题儿童(一)被忽视型的儿童(二)被排斥型的儿

7、童22怎样帮助问题儿童交友?首先,要是他们了解受欢迎儿童的性格特点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学习与他人友好相处;同时,教师要引导其他幼儿发现这些幼儿的长处,及时鼓励和表扬,提高这些幼儿在同伴心目中的地位,通过有效的教育活动达到促进儿童交往、改善同伴关系的目的。23第四节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是在对性别角色的认识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较为稳定的行为习惯的过程,从而导致儿童之间在心理与行为上的性别差异。24一、性别角色与学前儿童的性别差异性别角色: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性别角色的发展是以

8、儿童性别概念的掌握为前提的,即只有当孩子知道男孩和女孩是不同的,才能进一步掌握男孩和女孩不同的行为标准。25性别角色属于一种社会规范对男性和女性行为的社会期望。男女两性是由遗传决定的,男女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则是从儿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