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资料-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案例分析

马哲资料-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案例分析

ID:26419763

大小:90.56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1-26

马哲资料-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案例分析_第1页
马哲资料-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案例分析_第2页
马哲资料-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案例分析_第3页
马哲资料-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案例分析_第4页
马哲资料-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案例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马哲资料-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案例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案例: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故事。明代中期,在我国江南一个大官僚地主的庭院里,有个小亭子,亭子旁边长着一片茂密的竹子。这时,年轻的王阳明伙同一个姓杨的朋友坐在亭前,面对着竹子,全神贯注;目不旁视,静静地体会着关于竹子的道理。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到了第三天,姓杨的朋友累病了,被人抬下去了。王阳明依然面对竹子,静坐体会。第三天、第四天过去了,没有体会出关于竹子的道理来;第五天、第六天过去了,还是没有一点效果。到了第七天,王阳明也病倒了,同样被人抬了下去。面对竹子,静坐七天,关于竹子的道理,

2、是一无所获。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人和动物不同。动物只是本能地适应客观世界,因此,它只能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外界,从而这种反映只能停留在低级的水平上。人不仅能适应环境,重要的是能够改造客观世界,客观世界不仅是人的认识对象,而且首先是人的实践对象。所以,人的认识不限于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外界,而且能够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能动地反映外界,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把握客观外界的规律性。我们说人的认识好像镜子反映外界事物,但与镜子反映事物又有很大不同,镜子只能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客观事物,而人的认识则可以

3、反映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事物的本质。像王阳明那样,在竹子面前静止地观看,只能看到竹子的青枝绿叶等表面现象,而通过变革竹子的各种实践活动,人们就可以逐步了解有关竹子的科学道理。总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两点:一是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能动的反映;二是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第谷是丹麦著名的天文学家,他长期观测行星绕日运动,三十年如一日,共观察750颗星,并记录了它们的相对位置的变化,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但由于他不善于理论思维,终究未能示出行星运动的规律。正如恩格斯所说:“当真理碰到鼻尖上的时候还是没有得到真理。”他的学生和助手开普勒

4、,精于理论思维和数学推导,因而能够借助老师所积累的宝贵资料,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与此类似,法拉第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实验家,他积累了丰富的电磁感应的资料,但是他未能创造出自己的电磁理论。而麦克斯韦却在法拉第的基础上总结出了麦克斯韦方程,麦克斯韦方程和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一起构建了整个经典物理学。案例分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主要是说,认识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更主要的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这样反映才具有选择性、创造性,即能动性。总之,实践论既要强调认识的唯物论性质或客观主义原则,又要强调认识的能动性或主体性原则,并把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

5、统一起来。两件事包含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哲学道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不是消极地、自然地实现的,而是一个能动的飞跃过程。掌握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只是正确实现认识过程第一次飞跃的基础和前提,即提供了可能性。要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还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即对这些感性材进行改造制作,从大量的个别现象中抽出一般的、本质的东西来。因为,我们在实践中获得的感性材料往往是精粗混杂、真伪并存、彼此相融、表里未辩的,所以需要对它们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综合。分析的过程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即

6、舍弃非本质的,不真实的东西,抓住本质的、主要的、真实的东西。综合的过程就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即从总体上把握对象,从现象深入到本质。第谷虽然对行星绕日运动作了长期观察,并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但由于他不善于理论思维,即没有对这些材料进行科学的抽象和加工制作,所以,他终究未能揭示出行星运动的规律,还只能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而不能到达理性认识。真理碰到鼻尖上也不能发现它,这成了第谷和法拉第平生的一大憾事。由此可见,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就要勤于思索,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思想上的懒汉永远不能完成认识过程的第一

7、次飞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都是讲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表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案例:“艺术”(ART)这个词在西文里本义是“人为”或“人工造作”。艺术与“自然”(现实世界)是对立的,艺术的对象就是自然。就认识观点说,艺术是自然在人的头脑里的“反映“,是一种意识形态;就实践观点说,艺术是人对自然的加工改造,是一种劳动生产,所以艺术有”第二自然“之称。自然也有“人性”的意思,并不全是外在于人的,也包括人自己和他的内心生活。人对自然为什么要加工改造呢?这问题也就是人为什么要劳动生产的

8、问题。答案也很简单,劳动生产是为着适应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并且不断地日益改善和提高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一切艺术都要有一个创造主体和一个创造对象,因此,它既要有个的条件,又要有物的条件。人的条件包括艺术家的自然资禀、人生经验和文化教养;物的条件包括社会类型、时代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