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鲁迅和梁实秋翻译论战

浅析鲁迅和梁实秋翻译论战

ID:26576727

大小:5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7

浅析鲁迅和梁实秋翻译论战_第1页
浅析鲁迅和梁实秋翻译论战_第2页
浅析鲁迅和梁实秋翻译论战_第3页
浅析鲁迅和梁实秋翻译论战_第4页
浅析鲁迅和梁实秋翻译论战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鲁迅和梁实秋翻译论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析鲁迅和梁实秋翻译论战鲁迅与梁实秋,展开了一场持久论战。论战始于梁实秋于1926年发表了《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一文,表达了对新文学运动的不满。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他反对当时文人们所强调的翻译文学的社会功利性。然而鲁迅却强调文学应该具有社会和政治价值。由梁实秋发表的《论鲁迅先生的“硬译”》一文而引发了鲁迅与梁实秋的持久论战。长期以来,关于探讨鲁迅与梁实秋论战的文章也不少,他们大多以论战为着眼点来探讨鲁、梁的翻译思想,翻译策略如“直译”“意译”“转译”,以及翻译标准的“信”“顺”问题,或者对鲁、梁论战本身进行梳理。但是

2、对探讨关于鲁迅与梁实秋论战的原因的文章为数不多,大多数文章都撇开政治原因,专谈文学或翻译思想;把鲁迅与梁实秋论战的原因和他们的翻译观放到一起来分析的文章较少。所以,本文拟通过对鲁迅与梁实秋关于“硬译”论战的过程的追述,对比分析鲁迅与梁实秋不同的个人经历、政治立场等以此来揭示鲁、梁论战的原因,以期更好的理解鲁迅与梁实秋的翻译观。一、鲁迅与梁实秋“硬译”争论的起始1.1鲁迅与梁实秋争论第一回合鲁、梁的论战始于1926年梁实秋在北京《晨报副镌》上发表的《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一文,文中将五四文学描写“人力车夫”说成是肤浅的人

3、道主义,不符合理性的尺度。1这引起了鲁迅的不满。于是,鲁迅在《革命时代的文学》与《文艺与政治的歧途》中对梁实秋进行了批评“小说描写罪人在寒地里的生活,大学教授看了就不高兴,因为他们不喜欢看这样的下流人。如果诗歌描写车夫,就是下流诗歌……”2这里大学教授和文人主要是指梁实秋和新月社的人。3这可以算作他们论战的第一回合,鲁、梁结怨。梁实秋1927年在《时事新报.学灯》发表了《北京文艺界之分门别户》说道:“鲁迅先生是小说家及‘杂感家’。他的尖锐的笔调,除此别无可称。”“周氏兄弟之所以能成为文坛盟主,是副刊特约的撰稿员,经孙伏园鼓

4、吹,遂成文坛上之霸主”41927年6月5日梁实秋在《时事新报.书报春秋》上发表了《评<华盖集续编>》一文,说“鲁迅先生的文字,极讽刺之能事,他的思想是深刻而毒辣,他的文笔是老练而含蓄。”并指出鲁迅先生杂感白话文中硬写几句过问,一唱三叹,摇曳生姿;以及反语的巧妙运用等。但是鲁迅在《略谈香港》5一文中反驳了梁实秋在《北京文艺界之分门别户》的错误诋毁,意在说他是研究系的好友,是共产党的同道。但是为了避免写这篇文章人的“用心险恶”所以,鲁迅写文并更正道“我从来没有做过《晨报副刊》的‘特约撰述员’。我现在仍在广州,并没有

5、‘到了汉口’”。在当时反共情况下,梁实秋暗指鲁迅是共产党人,势必会给鲁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有可能被捕入狱。所以鲁迅说这是“用心险恶”之攻击。此乃鲁迅与梁实秋真正结怨的开始。1.2鲁迅与梁实秋关于“硬译”的争论。梁实秋在《论鲁迅先生的“硬译”》一文中说,鲁迅先生文笔简练流利,可是译笔却不敢恭维;说鲁迅先生前些年翻译的文字,还不至于令人看不懂,但最近翻译的书却转变风格了,文句极端难懂,句法稀奇古怪,离“死译”不远了。最后又在文末说道“假如‘硬译’还能保存‘原来的精悍的语气’,那真是一件奇迹,还能说中国文是有‘缺点’的吗?”

6、,他以此来反驳鲁迅的硬译是因为译者能力不够,和中国文本来的缺点而造成的。鲁迅即撰写《“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一文说,虽然同为外文,但因作者不同,风格也不同。“句子可繁可简,名词可常可专,决不会一种外国文,易解的程度就都一式。”“若在三家村里,专读《古文观止》的学者们,看起来又何尝不比天书还难呢”。6鲁迅在文中又说自己的译作,本来就不是为了博得读者的愉快,总有不怕艰难,硬着头皮读完而有所收获的若干人,这样,他的译作也就达到目的了。将来总会有更好的译本出现,待到有人能够译得既不“曲”,也不“硬”或“死”时,他的译本就完成使

7、命了。这体现了鲁迅的“读者观”。译作读者,即受众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鲁迅自[1][2]下一页谦的把自己的译作归类为读者在接触到更为完善译本前的一个铺垫。然而在梁实秋看来,译作就必须是经过字字斟酌,句句考究的高质量作品,才能给读者带来真切的知识。对此二人又产生了分歧,这也是导致他们争论的原因之一。对鲁迅的反驳,梁实秋旋即在《答鲁迅先生》一文中指鲁迅避实就虚,并说鲁迅的译文之所以晦涩难解,是因为“鲁迅先生自己的糊涂与懒惰”,诚如鲁迅先生自己所谓的“能力不够”,这与“中国文本来的缺点”无关。中外文字不同是不言而喻的

8、,翻译之难正在于此。况且,“硬译”不但不能保存“原来精悍的语气”,反而令人看不懂。故而译者应当变换句法,以通顺的文句译出,以读者看懂为第一要义。鲁迅与梁实秋对“硬译”的看法各执一词,但是鲁迅从学术的角度阐述了他对“硬译”的看法。鲁迅说自己没有办法而采取了“硬译”其实是自谦的说法。然而梁实秋却没有考虑鲁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