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文化圈鸱尾的类型研究初探

东亚文化圈鸱尾的类型研究初探

ID:26641268

大小:5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8

东亚文化圈鸱尾的类型研究初探_第1页
东亚文化圈鸱尾的类型研究初探_第2页
东亚文化圈鸱尾的类型研究初探_第3页
东亚文化圈鸱尾的类型研究初探_第4页
东亚文化圈鸱尾的类型研究初探_第5页
资源描述:

《东亚文化圈鸱尾的类型研究初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东亚文化圈鸱尾的类型研究初探内容摘要:本文以东亚文化圈内目前现存的鸱尾形象为研究对象,根据鸱尾的整体造型与细部装饰特征,结合这些鸱尾所处的时代与地域,将东亚文化圈内的鸱尾分为整体型鸱尾与截断型鸱尾。中国4/vie  关键词:鸱尾;东亚文化圈;建筑构件  中图分类号:K928.71文献标识码:A:1000-4106(2016)01-0033-09  Abstract:Basedonextantimagesandexamplesofchimarizesthefeaturesoftheoverallmodelanddecorationofthi

2、sarchitectureindetail.Consideringthetimesandregionsoftheseexamples,chiweiarefurtherclassifiedasoneoftwotypes:pleteortruncated.  Keywords:chiwei;EastAsianculturalcircle;architecturalponents  鸱尾是东亚传统建筑体系中一种重要的建筑构件,兼具装饰性与功用性的特点。祁英涛[1]、村田治郎[2]及冯双元[3]等多位学者曾对鸱尾的源流进行了考证与研究。在追溯鸱尾

3、本源的同时放眼东亚文化圈,可以看到鸱尾曾经在该文化圈内得到广泛的使用,并随着空间与时间的变化形成迥异的风格。这其中尤以我国中原地区之北魏与隋唐,朝鲜半岛之高句丽、百济和新罗,日本列岛飞鸟、白凤和天平等时期的鸱尾形象最具代表性。因此,厘清鸱尾在这些地区的发展演变规律,对于研究我国早期中原建筑文化在东亚文化圈内的传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鸱尾的功用与构造  鸱尾实际上是一种用于建筑物正脊两端的装饰性瓦件,一般来说,一座建筑都至少有两个鸱尾(左右两端各一)。其功能大致有两种:其一,鸱尾在正脊两端作收头处理,在构造上或立面处理上都能与正脊完美

4、结合;其二,鸱尾的构件一般比较大,重量也相对较重,因此它位于木结构屋顶的顶部,以本身较大的自重压住易倾覆的木结构,使结构的可靠性和整体性得到加强。  根据日本学者的研究,在构造上鸱尾大致可分为胴部、纵带和鳍部三个部分(图1)[4]。胴部是鸱尾的主体结构,其一侧的端头(也称为头部)往往开有孔洞,以榫接的方式将鸱尾与正脊相接,有的鸱尾在胴部的中央也有一个小孔,将鸱尾与垂脊相接。胴部的上方往往还存在一条弯曲状的脊棱,将胴部突出的头部与上方的纵带相连。纵带和鳍部都是附属结构,依附于胴部。有的鸱尾纵带仅有一条,而多数鸱尾则存在两条纵带,其间往往还有

5、连珠纹加以装饰。纵带的外侧就是鳍部,一般都以片断状的构件加以装饰,以模拟尾巴的形状。有的鸱尾还以羽毛状的结构加以装饰。胴部的背面称为鸱尾的腹部,下方往往开有半圆形的孔洞,以便将鸱尾放置在正脊上。  由于鸱尾的体积与自重均比较大,同时处于建筑的最高处,因此易于遭受诸如雷电、地震、鸟兽等外力的侵害而毁坏,如“(义熙)五年六月丙寅,雷震太庙,破东鸱尾,彻柱,又震太子西池合堂”[5];又如“(晋孝武帝)太元十六年正月,鹊巢太极东头鸱尾,又巢国子学堂西头”[6]。  二我国中原文化圈内的鸱尾  目前所存的汉代陶楼明器与墓阙等建筑中,仍然保留了早期鸱

6、尾的形象,如著名的四川雅安高颐墓阙顶上的鸱尾(图2)[7]。石阙顶部的屋脊由于高度的增加而变得厚重,其中央为一个圆形的装饰物,两端已经呈现出微微起翘的状态。推测正脊厚度不断加大且两段的起翘也不断增加,使作为屋脊两端收尾构件的鸱尾不断得到发展与变化。  汉代以后,中原文化圈内现存的鸱尾形象与实物不断增多,主要以陕西、河南、山西等地的石窟壁画与墓室壁画为主,而受中原文化影响的敦煌壁画中也保存了大量的鸱尾形象。以这些壁画形象、鸱尾实例为研究基础,中原的鸱尾根据年代的不同具有以下特点。  汉代之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鸱尾的初步形成时期。在这一时期鸱

7、尾在汉代屋脊两端高度不断增加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变化,由早期的单一、素朴逐渐向初步的装饰化、形象化方向发展。尽管这一时期的石刻线画、石窟壁画和墓葬明器中存在大量的鸱尾形象,但真正用于屋脊的鸱尾实物迄今尚未发现,因此仅能通过现有的壁画形象与明器模型对该时期的鸱尾进行分析。  莫高窟第257窟南壁的建筑图表现了北魏时期鸱尾的形象(图3)[8],壁画中的深色部位应为鸱尾的胴部,浅色部位则应为尾鳍部分,两部分的分界线则应是早期鸱尾的纵带部分。该鸱尾可简单分为胴部和尾鳍两个部分,结构比较简单,体现了早期鸱尾形式单一、素朴的风格特点。同时,从壁画的表现来

8、看,鸱尾的尾鳍端头向内凹曲,有的甚至达到卷曲的程度,显得颇为有力。类似的形象在大同云冈第9窟、第12窟和龙门石窟[9]中也都有发现。此外,山西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10]和宁夏固原北魏墓漆棺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