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昭王求士——教案

燕昭王求士——教案

ID:26796039

大小:71.91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29

燕昭王求士——教案_第1页
燕昭王求士——教案_第2页
燕昭王求士——教案_第3页
资源描述:

《燕昭王求士——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燕昭王求士》教案背景:燕昭王为什么要求士?大家知道战国时期是个四分五裂的时代,也是一个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代。当时诸侯割据,逞雄争霸,大国吞并小国,强国欺负弱国,所谓“弱肉强食”,经常爆发兼并战争。燕国地处北方,在西周时,它还是一个小国,到战国时才逐渐富强起来。公元前316年,燕昭王的父亲燕王哙当政,他听信一个名叫毛鹿寿的人的花言巧语,效法尧舜禅让的作法,将王位让给了国相子之,并把三百石俸禄以上的大臣官印全部收回,而由子之重新认命。这一作法引起了燕国旧贵族的强烈不满,新旧贵族为此展开激烈争斗。子之执政三年,燕国大乱,临邦齐国乘机发兵进攻,仅用15天就攻占

2、了燕国首都蓟,燕王哙死于战乱,子之则被齐国活捉,由齐宣王下令处死。于是,燕国人民就拥立了哙的儿子平,即位登级,这就是燕昭王。燕昭王即位后,国恨家仇他都想抱负。然而对手齐国却是一个比较强大的国家,地域广阔,物产丰富,兵强将勇。与齐国相比,燕国地方小,兵源少,力量薄弱,要报仇雪耻,谈何容易?可燕昭王认为,燕与齐相比,差距虽大,但却可以弥补,关键在于求士。但如何觅求贤才?为此,昭王不耻下问,很诚恳的去向郭隗请教。为什么燕昭王把求士看的这么重要,认为它是能否报仇的关键,并且不耻下问呢?“士”在西周至春秋时期,本指贵族中的低级阶层,地位在大夫之下,庶民之上。后来,

3、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阶级的裂变,士的含义也起了变化,战国时期,凡是有点本事的成年男子,无论贫富尊卑,几乎都可以称做士。士的成分极其复杂,如果按类划分,士又有谋士、侠士、策士等区别,名类繁多。在当时,士的数量不是很多,但能力却很大。尤其是一些策士,善于根据各个国家的切身利益,把握国君的心理,发表见解,进呈方略,加上能言善辩,往往一番话就可以改变某个国君的主张,左右形势。由于士的能量大,因而各国都争相收罗他们,强国想用他们扩展疆土,弱国想靠他们来维护安全,连一些贵族豪强也想收养他们以备不时之需,如信陵君赵胜就养士3000。当时求士之风盛行,燕昭王想复国,便自然想

4、到了求士。接下来,让我们看看这篇文章是怎么介绍燕昭王求士的。原文: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卑:使……卑,降低自己的身份,这里说不摆国君的架子。厚:使……厚,币:礼物,以:用来两个“以”字,前一个为连词,表目的,后一个介词,省略宾语贤者。]。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因:凭、趁机,袭:偷袭,破:打破袭、破都是动词,是两个动词共带一个宾语,即袭击燕国,攻破燕国。]。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孤:君主的谦称]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与共国,与(之,贤士)共执国政,与他一起治理国家]。敢问以国报仇者

5、奈何?”[敢,谦敬副词,表尊敬的语气副词。大胆,冒昧。问,请教。](第一层)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帝者:称帝的人,王者:称王的人,与师处:与可以做自己老师的人结交。]。对待燕昭王的请教,郭隗没有作正面回答,而是以四个“者”字的五字排比句,层层相递,依次排出国君对贤士的四种不同态度,说明效果与方法之间的对应关系。国君对贤者所持的态度决定着国君事业的成败和事业成就的大小。国君的作为成就愈大,对待贤者的态度就愈礼貌、愈恭敬,就愈能得到贤者的支持和帮助,因而取得的成就也就愈大。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诎:

6、“屈”,指:“旨”,诎指:委屈自己的心意,北面:面向北,百:数词作动词,胜过……百倍,百己者:胜过自己百倍的人。]。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互文),则什己者至。[趋:疾走,嘿mò:“默”沉默、停止说话,什:胜过……十倍。]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冯:pīng“凭”,几:案几,眄视:斜视,指使:用手指役使。]若恣睢奋击,呴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恣睢:放纵暴戾,呴籍:呴通“吼”,跳着脚,态度粗野蛮横;叱咄:大声呵斥,徒隶:刑徒和奴隶。]这几句说:如果国君能操劳在前,休息在后,提问在别人之前,住口在别人之后,那么胜过自己十

7、倍的贤士才会前来。这是既劳苦在前,又虚心求教的明君形象。“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是说:如果看别人怎么干自己也随着干,那么与你相仿佛的人才会前来。这是既有不甘落后的一面,又有被动跟人走的一面,是一位平庸的国君形象。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服道:施行,从事。致:使……致。]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朝:朝见,拜访。]燕昭王向他讨教怎样招揽贤士,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着重强调了求贤士必须要有个谦虚恭敬的态度。并且用他所排列的五种情况和古代君王的经验来说明谦虚、恭敬的态度,是能否求得贤士的先决条件。  昭王曰:“寡人

8、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