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三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教学案(含解析)鲁科版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三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教学案(含解析)鲁科版

ID:26878814

大小:13.44 MB

页数:130页

时间:2018-11-29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三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教学案(含解析)鲁科版_第1页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三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教学案(含解析)鲁科版_第2页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三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教学案(含解析)鲁科版_第3页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三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教学案(含解析)鲁科版_第4页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三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教学案(含解析)鲁科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三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教学案(含解析)鲁科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第1讲 碳的多样性考点一 多种多样的碳单质1.碳的同素异形体的物理性质及用途(用短线连接)答案: ①—c ②—a ③—d ④—b2.碳的化学性质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碳的几种单质性质不同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其结构不同(  )(2)12C、13C、14C是碳的三种同素异形体(  )(3)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物理变化(  )2.碳单质主要表现还原性。在下列所示转化关系中各列举三种物质,实现对应转化:O, (Ⅰ) , (Ⅱ) O2提示: 1.(1)√ (2)× (3

2、)×2.(Ⅰ)CO2、SiO2、O2(不足);(Ⅱ)CuO、浓硫酸、O2(充足)。130题组一 同素异形体的判断1.美国和墨西哥研究人员将普通纳米银微粒分散到纳米泡沫碳(碳的第五种单质形态)中,得到不同形状的纳米银微粒,该纳米银微粒能有效杀死艾滋病病毒(HIV1)。纳米泡沫碳与石墨的关系是(  )A.同素异形体      B.同分异构体C.同系物D.同位素答案: A2.石墨烯的结构示意图如右图所示,下列关于石墨烯的叙述正确的是(  )A.石墨烯可导电,说明它是电解质B.石墨烯、金刚石、C60、“碳纳米泡沫”四

3、种物质都是碳的单质C.由于C(石墨,s)===C(金刚石,s) ΔH=+1.9kJ·mol-1知金刚石比石墨烯稳定D.尽量使用含6C的产品,减少使用含6C的产品,此举符合“促进低碳经济”的宗旨解析: “石墨烯可由石墨剥离而成”故石墨烯是可以导电的非金属单质,它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A项错;石墨烯、金刚石、C60、“碳纳米泡沫”都是由碳元素形成的不同的单质,它们互为同素异形体,B项正确;C项中由于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ΔH>0,是吸热过程,即石墨的能量较金刚石低,因而石墨烯稳定,C项错;6C和6C都是碳元素

4、,故D项错。答案: B题组二 碳单质的性质与用途3.科学家在不断深入的研究中,发现了一系列新的碳单质,对碳单质的研究已发展成一门独立的科学——碳科学。下列关于碳单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碳的各种单质互称为碳的同素异形体B.碳元素的各种单质结构虽然不同,但性质差别不大C.碳元素的单质性质不同,其用途相同D.碳元素的单质只有金刚石、石墨和C60答案: A130考点二 碳的氧化物1.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毒性CO无色气体无味稍小于空气难溶有毒CO2无色气体无味比空气大可溶无毒2.化学性质(1)(2)3.

5、CO2的实验室制法及用途(1)实验室制取原理:CaCO3+2HCl===CaCl2+CO2↑+H2O。(2)用途:灭火、制冷剂、人工降雨、制尿素、光合作用等。1.实验室里如何收集CO气体?2.完成下列两个转化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OH-________3.实验室用石灰石与盐酸反应得到的CO2气体中有什么杂质?应如何得到纯净而干燥的CO2气体?提示: 1.排水法2.(Ⅰ)2OH-+CO2(少量)===CO+H2O(Ⅱ)OH-+CO2(过量)===HCO3.含有HCl和水蒸气;将气体依次通过盛饱和Na

6、HCO3溶液的洗气瓶和盛浓硫酸的洗气瓶。130题组一 碳氧化物的性质1.下列有关CO2的实验中,只能证明CO2的物理性质的实验是(  )解析: A项可以证明CO2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能支持蜡烛燃烧;B项可以证明CO2能与石灰水反应;C项可以证明CO2溶于水显酸性;D项只能证明CO2密度比空气密度大,属于物理性质,D项正确。答案: D2.把少量CO2分别通入到浓度相同的①Ba(NO3)2溶液;②Ba(OH)2溶液;③溶有氨的BaCl2溶液中。预计能观察到白色沉淀的溶液是(  )A.②③         B.只有②

7、C.①②D.只有③答案: A3.除去下列气体中混有的杂质(括号内为杂质)可采取的方法。(1)CO(CO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CO2(C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CO2(O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CO2(SO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CO2(HC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