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权力制约权力原则与我国监督体制改革

论以权力制约权力原则与我国监督体制改革

ID:27486272

大小:68.5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12-04

论以权力制约权力原则与我国监督体制改革_第1页
论以权力制约权力原则与我国监督体制改革_第2页
论以权力制约权力原则与我国监督体制改革_第3页
论以权力制约权力原则与我国监督体制改革_第4页
论以权力制约权力原则与我国监督体制改革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以权力制约权力原则与我国监督体制改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以权力制约权力原则与我国监督体制改革内容提要本文论述了“以权力制约权力”原则的必要性和本质特征,并将这一原则运用于我国监督体制改革设想中。文章分六部分:党和国家监督制度建设及其经验教训;“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必要性,既因为权力的腐蚀性、人性的缺陷、政治民主化的要求及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本质特征,即独立性、公开性、对等性和强制性;中国共产党内对权力的制约;人大对权力的制约;法院和检察院对权力的制约。引言“政府权力的不断增长就需要对每一权力来源以新的制衡。”当年美国宪法起草者们

2、力图主张的这一观点,被后来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历史所证实。随着社会发展进程中政府权力的不断膨胀,资本主义国家的监督制度也得到了发展和完善。很显然,现代西方国家政府比半个世纪或一个世纪以前的政府更讲究规矩,随意滥用权力的现象减少了。这就是西方国家普遍建立了的一套较严密的对政府的制约监督制度发挥了作用。其实,任何一种政治制度,任何一个公共权力机关,如果缺乏必要的制约和监督,那么它势必会衰颓和腐化。这种现象,已被历史所反复证明,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也概莫能外。震惊全国的山东泰安“胡建学窝案”,其首犯

3、胡建学在被捕后坦白道:“官当到了我们这一级别,就没人能监督了。”贪官的自白从另一侧面向我们昭示着这个真理:只有被有效地制约的公共权力,才能被有效地监督,才能不至于被滥用、错用。改革现行的权力监督体制,真正实现“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监督体制,才能遏制住腐败风气的蔓延,树立政府清正廉洁的形象。一、党和国家监督制度建设及其经验教训我们党和国家对监督制度的思想认识和制度建设有过曲折的历史。讨论监督制度的改革,有必要对党和国家监督制度的历史发展作一简单回顾。早在1927年5月,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陈独秀右倾机会主

4、义给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为增强党内团结和党的战斗力,党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我党的第一个监督机构??中央监察委员会。这一机构是在共产国际帮助下,基本上是按当时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在体制上,监察委员会由同级党的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地位与同级党委会平行,对同级党委会实施监督。监察委员能参加同级党委会,在党委会上有发言权但无表决权。同级党委会无权撤销监察委员会的决议,但监察委员会的决议须得党委会同意才能生效执行。若遇两者意见不一致时,则移交党的代表大会或上级监察委员会解决。这一体制实际上赋予了党的监察

5、委员会很大的职权。由于战争环境和认识上的原因,党的五大建立的监察委员会未能开展工作。延安时期,党在边区政权建设中实行的“三三制”民主政权建设原则,是党高度重视监督制度建设的最突出表现。1941年党提出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要求,党在组织政府时一律实行“三三制”原则(即中共、其他各党派、无党派人士在政府候选人名单中各占1/3)。这种制度实际上促进了从制度上实行民主党派和党外广大群众对中共和边区政府的监督制约,防止中共党员对政府工作的把持包办。实际上,这也是“以权力制约权力”思想的体现。此外,还建立了

6、边区行政督察专员制度,规定了人民对政府人员的罢免权等。建国初期到1957年以前,是党和国家重视监督制度建设的又一时期。新宪法颁布以前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实质上是由各党派和无党派及民主人士组成的临时国家权力机关,是体现民主监督和制约的政体。各种社会力量在这个机构中,既共同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管理,又能相互监督、制约。也只有这样,在国家机关中才能真正有效地实行对执政党的监督。1955年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和1956年党的八大,产生了中央监察委员会,使党内监督制度得到了加强。当时的监察委员会实行双重领导体制,

7、不仅受同级党委领导,还受上级党委领导;除对一般党员实行监督外,可列席同级党委会议并对其进行监督。值得注意的是,随新宪法确立新的国家体制,没有在建国初期较好的基础上把监督制度推向前进,相反,监督制约体制实际上还有所削弱。其突出表现在:随着人大取代政协,政协丧失了临时国家权力机关的地位而仅作为统战组织存在,在政协中居主体的民主党派的监督地位和制约作用有所下降。原来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在国家政权中对中共的监督,变成了在国家政权之外的监督,只发挥特殊的社会监督作用。1957年的反右运动及其扩大化、1958年在

8、“党的一元化领导”口号下由人民公社化开始实行的“政社合一”、1959年国家监察部的撤销(行政监察划归各级党的监察机关),都使各项权力向党委集中,党的领导人在各部门和各级组织中成为“绝对领导”。“文化大革命”中,各种监督制度完全被无政府主义和派性所替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各种监督制度逐步得到恢复。人大的监督权和宪法监督原则在宪法上得以确立,党内纪检制度也得到恢复和完善,司法监督和行政监察制度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并于1986年恢复设立了国家监察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