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吸浆虫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研究

小麦吸浆虫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研究

ID:28162723

大小:19.27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08

小麦吸浆虫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研究_第1页
小麦吸浆虫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研究_第2页
小麦吸浆虫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研究_第3页
小麦吸浆虫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研究_第4页
小麦吸浆虫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麦吸浆虫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为了确保“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设备正常使用,我校做到安装、教师培训同步进行。设备安装到位后,中心校组织各学点管理人员统一到县教师进修学校进行培训,熟悉系统的使用和维护。小麦吸浆虫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研究  摘要:吸浆虫是小麦生产中的一种毁灭性害虫,分为麦黄吸浆虫与麦红吸浆虫2种,在幼虫时期潜伏在小麦壳内,以麦粒的汁液喂食,导致麦田的大面积瘪粒,进而导致严重减产。本文从小麦吸浆虫的习性出发,分析吸浆虫的发生规律,并对吸浆虫的防治技术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小麦吸浆虫;发生规律;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2、ADOI:/  吸浆虫主要发生于小麦、玉米等作物的生产中,属于一种毁灭式虫类灾害。幼虫时期的吸浆虫会潜伏在作物的颖壳内,并以正处于灌浆的麦种汁液为食,导致作物出现大面积的空壳、瘪粒,一旦发生,极易波及较大范围,严重时甚至会造成当地作物减产达80%,作物种植几近毁灭、绝产。同时此虫害的虫体相对较小,具有隐蔽性特点,很容易导致防治时机的延误。因此,正确认识与研究吸浆虫,并掌握其发生的特点与规律,基于此做好防治措施,是保障小麦作物丰收的重要手段。  1小麦吸浆虫的习性为了充分发挥“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设备的作用,我们不仅

3、把资源运用于课堂教学,还利用系统的特色栏目开展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反邪教教育等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为了确保“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设备正常使用,我校做到安装、教师培训同步进行。设备安装到位后,中心校组织各学点管理人员统一到县教师进修学校进行培训,熟悉系统的使用和维护。  吸浆虫在越冬、越夏时会以幼虫形式在土壤中结成圆茧,时间一般为11个月;在第2年的3月份小麦拔节时期,当土壤中的水分和温度适当时,幼虫就会在土壤中破茧,并开始爬出土壤准备成蛹[1];4月份时是小麦的灌浆期,幼虫则会在接近3cm的

4、土壤中化作蛹,并在5月初期羽化到峰。成虫会在此时飞到小麦麦穗中,并在还未杨花的麦穗中产卵,卵期约5d。孵化出的幼虫在此时开始钻入至麦粒中,并以其中的浆液为食,导致麦粒大范围瘪粒,作物严重减产。在幼虫约20d后,老熟的幼虫就会飞至麦芒或颖壳中,并随露水、雨水的作用下回到土壤中,钻至约7~10cm土壤处结成茧休眠。  2小麦吸浆虫的发生规律  规律  吸浆虫的幼虫通常具有多年或隔年羽化的特点,其幼虫可跟随水流作用进行扩散,成虫可以风作为载体扩散,因此吸浆虫一旦出现则危害极为严重,在老虫去内危害相对较重,而在新虫区则以快速扩张的形

5、式蔓延。吸浆虫在外界条件如气温、水分等适宜时发展十分迅速,对作物造成几近毁灭的损害,在条件相对较恶劣的区域内也能够存活8~12a左右[2],并始终保持高速的繁衍能力。幼虫在麦田土壤中的潜藏时间高达10个月,虫体相对较小,有着极强的隐蔽性特点。为了充分发挥“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设备的作用,我们不仅把资源运用于课堂教学,还利用系统的特色栏目开展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反邪教教育等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为了确保“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设备正常使用,我校做到安装、教师培训同步进行。设备安装到位后,

6、中心校组织各学点管理人员统一到县教师进修学校进行培训,熟悉系统的使用和维护。  吸浆虫幼虫的耐湿性、耐寒性、耐干性加强,在越冬时期死亡率较低,而在小麦杨花时期由于水分适宜、温度湿度使得生长速度较快,因此雨量是影响吸浆虫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在4月时期雨量充沛时虫害严重。在小麦连作、旱作、大豆与麦田轮作的区域内发生较为严重,在水旱轮作的区域内发生较轻,撒播田内作物受灾较重,壤土比沙土、黏土等危害更重,在�坡、坡地等区域内虫害较为严重。正确认识与研究吸浆虫,并掌握其发生的特点与规律,基于此做好防治措施,是保障小麦作物丰收的重要手段

7、。  要素  气候  区域内湿度、环境等是影响虫害发生的最主要因素,温度主要影响的是吸浆虫产生的时间,而湿度则影响的是发生数量。如果春季雨量较多,温度较暖的话,就极易导致虫害的大批量发生;而春季如果较干旱则幼虫成活率就会大大降低,即使已经破茧的幼虫在十分干旱的环境下还是会重新休眠,有效减少了当季虫害的发生概率。  温度与光照  吸浆虫成虫受到光照、温度等要素影响较大,较高的温度和强光会使得成虫率降低,成虫的适宜温度一般为20~24℃左右,而30℃以上则无法活动[3],导致虫体的死亡。成虫的活动活跃主要集中在傍晚时期,其要求是

8、晴朗无风,中午时段则会潜伏在叶面下。  栽培为了充分发挥“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设备的作用,我们不仅把资源运用于课堂教学,还利用系统的特色栏目开展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反邪教教育等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为了确保“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设备正常使用,我校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